一名侍從趕緊將高熲從馬車裡扶下來,高熲當年從賀若弼口中發覺到了一場政變要產生,他連夜逃回渤海客籍,也是以拋清了和仁壽宮事情的乾係,客歲楊廣正式即位後,又重新將高熲召回朝中為官,官拜太常寺卿,賣力天下禮樂,以高熲治國之大才,卻賣力禮樂,滿朝文武都為之抱不平,以為是大才小用,高熲卻不覺得然,仍舊低調仕進。
因為邙山風水極佳,自古便有‘生在蘇杭,死葬邙山’之說,加上它靠近古都洛陽,是以邙山又是帝王抱負中的埋骨處所,‘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問誰家墳,皆雲漢世主’。
他一指火線開闊的林蔭道,“順著這條道一向向前,約莫另有十裡就到了。”
“前兩天是中元節,掃墓的人很多,不過明天一下子人就少了,早上就疇昔一批人,是給楊司徒掃墓,彷彿都是楊家屬人。”
但有些話楊元慶不能明說,他隻能含蓄地提示高熲,“高相既已年老,不如告老回籍,保養天年,不要再留在朝中了。”
這裡林木森森,蒼翠如雲,登阜瞭望,伊! 洛二川之勝,儘收眼底,傍晚時分,萬家燈火,如同天上繁星,顧‘邙山晚眺’又成為洛陽八景之一。
楊元慶也不想多說甚麼了,到時候高熲天然會明白,他便拱拱手笑道:“先不說此事,我要去祭掃祖父,高相一同去嗎?”。
掌櫃趕緊命伴計去籌辦,楊元慶見一名伴計去搬酒罈子,趕緊道:“酒就不要了,給大師上冰水。”
高熲是個極聰明之人,他一下聽出楊元慶話中有話,便趕緊問道:“你聽到甚麼動靜了嗎?”。
高熲捋須沉吟道:“我看聖上也是雄才大略之人,固然剛愎自用,不聽諫言,但也不至於如此暴虐吧!”
楊元慶對高熲的評價並不為過,汗青上稱高熲為六賢相之一,周之興也得太公,齊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強也得商鞅,後周有蘇綽,隋氏有高熲,得此六賢者,上以成王業,興霸圖,次以富國強兵,立事可法。
楊廣部下人才濟濟,何需一個高熲,把他召進京為官,不過就是不想放過他,乘機除之。
楊元慶愣住了,那老者的眼睛和聲音都非常熟諳,當馬車剛啟動,楊元慶俄然想起來了,趕緊大聲喊道:“高相國,是你嗎?”。
從宇文府出來,時候還是上午,明天是祭掃祖父的rì子,楊元慶便回堆棧去找了他的侍從,世人一同出城向邙山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