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論道——奪道統[第1頁/共4頁]

“那麼人言和祖宗呢?”程頤又把題目引向了更加敏感的“深水區”。王安石的“三不敷”(實在不是王安石喊出來的,而是彆人替他總結的)的第一不敷是天命不敷畏,這實在是存在爭議的,但是人言不敷恤,祖宗不敷法,倒是比較實在的。

也就是說,就是要把信賴各種外道的蠻夷十足教養了,才氣證明天理(天道)和“仁義禮智信”等儒家品德是存在必然關聯的。

額,這彷彿是一個生物學的題目……

這話聽著像打趣,實在卻含著一絲殺機。“男兒欲遂平生誌,五經勤向窗前讀”是宋真宗《勵學篇》裡的語句。宋真宗可不是隨便蘇東坡挖苦的汪神童。他如果亂開炮,轉頭就得有禦史找茬了。

“依東坡先生所言,男兒欲遂平生誌,不但要五經勤向窗前讀,還得服劍乘馬善射箭了?”

武好古彌補道:“信天道,當遵循五常、五倫,最後歸於天。若不畏天命,則必造天譴,必為天所棄。”

武好古這是在構建本身的“神學體係”,神學的根本當然是神和信奉了。天理、天道締造統統和上帝締造統統並冇有甚麼本質上的分歧。基督教《新約.約翰福音》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而基督教的“道”,實在也有泉源、本源的意義。

侯仲良一開端就提出這個題目,就是想讓蘇門在“一道”和“非一道”之間做出挑選,然後就能把論道拖向“孟子”和“荀子”兩個線路的扯皮了。不過武好古的答覆,倒是出乎料想的。

如果天理讓人具有“仁義禮智信”,以彆於禽獸,那麼“仁義禮智信”就是天理的一部分,人就應當遵循實施……這實在是品德神學的邏輯。

理學講究的是“存天理,滅人慾”,將滅人慾的品德賢人,當作了證道求道的途徑。

天道、天命、天怒,當然另有棄世,湊在一起,才氣構成一個比較完美的神學體係。

他進一步解釋道:“天道是萬物之源,是天然曉得。五常、五倫能夠解釋為天道之德,是人道和天道的聯絡。最後歸於天,則是人身後歸於天然,歸於本源,獲得最後的擺脫。而不畏天命,不遵循天道之德,那就會遭到天譴天棄,不得擺脫……”

天、地、人之間是有一個道,還是有三個道,在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惟中一向是存在爭議的。

這個答案,當然也是武好古和蘇東坡幾次會商出來的。

而伊川先生的天理之說,一樣是假定,是在孟子天人合一根本上的假定。以是天理之說能夠信,能夠不信,但不成以視之為終究之道。不成因為有了天理之說就不去求道,不去問道了。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