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函又持續往山上去,應當另有一些匪賊在盜窟裡。
這一逛還真看到了些東西。
剩下一小半人見著情勢不好,想逃回山林間,但幾道劍光閃過,便與他們的火伴一樣了。
比起賞金,蕭函更在乎的還是上麵寫著的匪賊盜窟地點之處。
好歹曾經為官,在雲城知州那也有點薄麵友情,也尋覓到了恩公,有他作證,知州又派官差去走了一趟,羅雲山的匪賊的確被剿除了,雲城知州一向為此事傷腦,現在被處理了非常利落地給了賞金。
那位中年儒士自稱姓聶,見她另有事,家人又吃驚過分,便留了姓名地點,讓恩公今後去找他,必有重謝。
“大當家。”混亂中俄然一聲驚呼,接著就失了聲,眾匪隻見他們的二當家腦袋咕碌碌就從脖子上掉了下來,而殺他的竟是個騎在頓時的‘少年郎’。
匪首很快就從暴怒中復甦了過來,認識到是踢到鐵板了,他們向來都是隻打劫布衣富商,看著較著是門派或是江湖人士都是避而遠之,而他們名聲又不大,惹不到王謝樸重來剿除。
這手環還真挺合適懲惡揚善這四個字。
幾輛馬車從遠處駛過來,上麵都有家仆拿著鞭子趕馬車,俄然從山上衝下來一群凶神惡煞手持尖刀的彪形大漢,攔在了車隊前後,馬車還未停下,滿臉橫肉的匪首就已提刀先宰殺了最前麵車的馬頭,車廂從頓時摔了下來,嚇得前麵幾輛馬車上的家仆立即拉住了韁繩。
冇人感覺殺不了她,就連趕著上車來往處逃的中年儒士一行人都為這‘少年’擔憂著。
這劍的品格普通,本是要廢掉的,不過有賴蕭函是以真氣附在劍上,她的身上都冇有感染多少血跡。
彆的她也籌辦了些草藥,不過不是在城裡藥堂買的,而是在山間采摘的以防不時之需,這證明學醫術乃居家觀光之必備,最首要的是不消耗錢。
實在也是他們運氣好,那通緝令上隻說了大抵位置,蕭函走的也不是山林間的路,而是大道,正巧就在高低遇見,順道脫手了,歸正都是要殺的。
那車隊中的中年儒士照顧家眷奴婢折轉返來,雖是瞧見這滿地屍首,又是濃厚的血腥味,有些驚懼,但還是朝蕭函重重行了一禮,“多謝恩公拯救之情。”
吃完以後倒是想起了這幾個匪賊,搜刮到了幾個小銀錠, 未幾, 但比原身這身上半點財帛都冇有來得好。要真比起來, 原身冇死之前武功固然不高, 但對於這幾個山野匪賊還是夠的, 但混的卻還不如匪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