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成考。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
看著紅顏沉思的模樣,張中醫沉吟了半晌,又說道:“祖師還曾遺言,這太極拳練至極致,身、心、氣三者合一,則會有太極閃現,我們曆代門人苦思皆不得其解。這身、心、氣三者,如何能夠彙合而為一呢?但明天看你打拳時,以念隨氣、引氣出拳,彷彿也正合了這身、心、氣合一之意。或許將來破解這個謎團,就在你身上了。”
聽張中醫這麼一說,紅顏對於武道之秘更是瞭然於胸。他見書中提過,少林達摩祖師原為古印度三王了,名為菩提達摩,受大般若法王點化來中原傳道。他的修道思惟應當來自於印度古籍《吠陀經》,而傳說中的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參悟這《吠陀經》而得道成佛的。
“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麵貌,又號張肮臟。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所啖,升鬥輒儘,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儘經目不忘,遊處無恒,或雲能一日千裡。善嬉諧,旁若無人。嘗遊武當諸岩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岩、紫霄俱毀於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榛,辟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
少林的這一種禪武分離征象,傳聞是跟當年達摩祖師所傳的兩本經籍有關,一本是《洗髓經》,另一本是《易筋經》。前者可改天賦之氣,即為養氣入道之法門;後者則為化氣入勁之法,也就是將體內元氣轉化為各種肢體勁力的體例。按理來講,這前者是修道之術,後者為侵占之法,二者兼修,既可保身材無虞,又可達成修行成佛之大業。
野史對張三豐如此推許,官方雜書及道家文籍中更是對他推許備至。而他的壽命,據史記錄的就起碼活了二百多歲,而官方和道家傳說中,他更是成仙成仙壽及無疆。他先為道家丹士,從為龍真人等諸家師友煉氣導引之術,又靜下心來隱於武當近三十載,丹拳兼修,終究參出一套“身心合一”的修行之法。而後便是“穿山走石,來往無常”,“深藏道法,廣具神通”,活脫脫就是傳說中的神仙。
作為修行者,紅顏一早便曉得這張三豐也是這世上少見的修行者之一,且道行高深,修者少有。但他始終不明白張真人的修行,究竟到了甚麼程度?也不知其修行的體例如何,是否與本身的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