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承乾在長安縣找了一塊75畝的地盤,李旦和杜荷的任務是,去找人把這塊地,用圍牆圍起來,在內裡修建宿舍和堆棧,培訓好的農戶,今後是要住在內裡的。
一盒名片值不了多少錢,但是加上20倍的運費,就不便宜了。研討所這幫壞傢夥,隻曉得顯擺,送出去了很多名片,歸恰是研討所配發的,又不花本身的錢。
大唐科學研討所裡。
李愔算清楚了,他說道:“一兩銀子3盒名片,一盒100張,如何?”
公然不出李愔所料。
在萬年縣,縣令李九齡也接到了大唐研討所辦公室主任黃琪的名片,對於名片的精彩一樣是悄悄稱奇。
再看內裡內容,甚麼寫著:“大唐科學研討所長助理(從六品上),杜荷。”上麵印著辦公地點。
“名刺”是一種近似於當代名片的文書柬,興於漢末,風行於六朝,以魏晉最流行;隋唐仍然持續。最後用於宦海,官員詳細寫上本身姓名、爵位、籍貫等內容,在嚴峻場合相互送達,以便交友、問候之用,厥後官方士人之間亦逐步風行。
老衙役有見地,一看來人的架式,就曉得不是本縣裡的人物。向來的方向看,必然是長安城裡來的高朋。
李愔說道:“請你給我派一些工匠,我要蓋幾間屋子,彆的,找幾個木工,我有效處。”
研討所的人都很喜好,因而就情願出門辦事,來顯擺本身的名片。因而就呈現了前麵的那些場麵。
皇甫睿很歡暢,說道:“豪情好,臣喜好,感激殿下了。”
“梁王哥哥,我們發財了。”李凝兒笑得小嘴兒都合不攏了。
一盒名片100張,淺顯的10元錢,加上給淘寶體係的運費,一共210元。遵循10兩銀子換1兩黃金的大唐朝價,換成黃金,到後代去采辦,遵循當代的牌價,一兩黃金代價70多兩銀子,換算下來,大唐的一兩銀子,就代價將近1500元了。
“哈哈,好東西。憑甚麼他們能有,我們也要有,這些名片是他們本身印製的嗎?”長孫無忌說道。
李愔不嫌少,大唐這麼多官員,這麼多勳貴,還怕賺不了錢?
“不是,傳聞是大唐甚麼研討所印製的。”吏部員外郎說道。
“多少錢?”皇甫睿還是阿誰神態。他無所謂,歸恰是公家出錢。
“哈哈”,李愔高興地一笑。說道:“皇甫大人,我們籌議一下,你的名片,我免費送給你,工部這麼多官員,是不是也給他們印製一些?你放心,給你印製的和我的一樣。給其他官員印製的,質量要差一些,是冇有封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