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滅北漢後,太祖以為晉陽有王氣,因為五代十國多數在山西起家,晉陽是山西都城,以是先放火燒城,傳聞燒了三年,然後掘河灌城,晉陽完整被毀,當時滅亡的包含晉陽城裡無數百姓和官兵
趙郡,東漢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改趙國(治邯鄲市)置趙郡。三國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複為趙國,治所由邯鄲移屋子(今河北高邑縣西南)。西晉末,複為郡。
隋唐期間是郡望身份製的社會,郡望世家大族在社會上享有高貴的聲望和職位。在統統高貴的世家大族中有五個姓氏最為高貴。即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縣、深縣、饒陽、安國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縣)、範陽盧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帶)、隴西李氏(今甘肅省東南部)、趙郡李氏(今河北趙縣)、滎陽鄭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此中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郡望宗族。以是稱之為七宗五姓、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網上找來的簡介,便利大師形象影象。】
滎陽
太原
清河之名,因水而得。據《戰國策》說,張儀遊說趙國”奉告齊使,發兵渡清河”,就是指貝丘的淨水河。漢朝初年,把本來厝縣地從钜鹿郡分出來,以境內淨水河為名,建立了清河郡。國,移治甘陵(今臨清東)。晉今後轄境縮小。北魏仍為郡。北齊移至武城(今清河西北),隋開皇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貝州為清河郡。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張金稱、高金達叛逆於此。
漢高帝置郡。後屢改成國,元帝永光後為郡。治青陽(今清河東南)。元帝今後轄境相稱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東漢改成清河是我國張姓、貝姓、房姓和崔姓發源地之一。
鄭仍為望族,後因科舉製的實施,影響逐步式微,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1.盧姓,此中北魏期間的王謝望族範陽盧氏即出於此。在今河北省涿州市有盧氏宗祠。
範陽一帶是汗青上很多王謝望族的發源地。兩晉期間,北方很多望族南渡後,此中相稱一部分仍稱範陽為本籍之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