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農稅[第1頁/共4頁]

李玄都感喟道:“‘天下百姓’四個字,提及來輕易,可做起來是何其難。說廟堂,不是幾個墨客坐而論道,打些機鋒,那是純粹的紙上談兵。也不是整日裡這個計阿誰謀,這些霸術權謀處理不了用飯的題目。這些實實在在的題目,如何竄改?如何製止?這纔是底子,故而太上道祖有雲:‘治大國如烹小鮮。’”

李玄都點頭道:“冇有好體例,我們現在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這類時候,空有一身長生境地修為也很難有所作為,這就比如繡花,不是空有力量就行的。”

白叟點頭道:“冇體例,風俗了。前些年鬧饑荒,冇糧食吃,四周逃荒,趕上青陽教發糧食招人,就得跟彆人搶飯吃,偶然候能吃多少全看吃得快慢,吃飽一頓能頂個三四天,稍慢一點就冇得吃了。”

李玄都道:“現在看來,遼東的藩庫要比朝廷的國庫敷裕太多,最起碼遼東冇有饑荒,還能乞貸給百姓開荒種地,更能養起二十萬雄師。反觀朝廷,賑災的錢冇有,養兵的錢也冇有。這就成心機了,遼東的地盤、人丁不敷朝廷的四分之一,也不是江南等富庶之地,如何就能收這麼多的稅,還冇有百姓叫苦?朝廷占有了那麼大的地盤,那麼多的人丁,各種巧立項目,各種苛捐冗賦,收稅收得天怒人怨,逼得百姓不得不棄耕流亡,可到頭來收到手裡的稅還不如遼東的多?你想想這是甚麼事理?”

說到這個,老丈有些鎮靜起來,“公子是外村夫,不曉得遼東的環境。”

李玄都感喟一聲,“我明白了,告彆。”

李玄都道:“一個遼餉,不過二百萬兩銀子,失實未幾,可分攤到百姓頭上的時候,就逼得百姓流亡,這是被增加了多少倍?說句不好聽的話,朝廷能拿到手一百萬兩銀子,底下的百姓就要交納一千萬兩銀子,剩下的九百萬兩銀子都被那些贓官貪吏們分走了。可恰好朝廷還冇有替代的才氣,因為這些官吏以及他們背後的士紳,就是大魏朝廷的根底地點,冇了他們,朝廷也就不存在了,這便是張相新政失利的啟事。”

“隻是如此一來,又有一個題目。”李玄都話鋒一轉,“一朝之初,吏治腐敗,冇有一事不消心,冇有一人不賣力,隻是以時艱钜困苦,隻要從萬死中覓取平生。既而垂垂好轉了,朝廷穩定了,也就垂垂怠惰了,少數變成多數,繼而怠惰成風,雖有大力,冇法竄改,並且難以挽救。也有的為功業欲所差遣,黨同伐異,到人才漸見竭蹶、艱於對付的時候,情勢便龐大起來了。就像一張餅,現在能吃到十成,垂垂隻要八成,最後隻剩下五成、兩成,終是難以保持。我在想,遼東可否擺脫這個規律?”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