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惇大笑:“蘇油說:‘許是王禹玉相公詩裡‘月影龍蛇動,風枝蕭籟吟。’那條龍又睡著了罷。”
未幾時,蘇油來了。
義正辭嚴,擲地有聲,朝堂上雅雀無聲。
第九百七十一章廷對
張璪上前:“世無完人,雖孔聖之賢,尚厄於陳蔡。而蘇油上至朝堂,下至草澤;偏僻如南海,繁華如都下;年長如八十老翁,年幼如五歲孩童;士農工商,婦孺蠻夷,乃至深宮內院,僧道歡場,皆稱道其德。”
“彆的蘇油詩中‘臒根未悔淩雲誌,照影溪天作臥龍。’語,也是妄自負大,不似人臣所當言語。”
就聽幕後傳出一聲輕笑,趙頊扭頭:“章惇你出來,因何發笑?”
趙頊變了神采,說道:“軾固有罪,但是對我應當不至於如此。卿何故知之?”
章惇拱手:“還冇完呢,禦史一樣按問蘇油:‘詩中臥龍何解?’”
王珪說道:“蘇軾詩中有‘根到地府無曲處,人間唯有蟄龍知。’一句。陛下飛龍在天,軾覺得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蟄龍,非不臣而何?”
兩人辭職,走出宮門,章惇當即變了色彩,詰責王珪:“相公是想要覆人家屬嗎?”
言罷禮都懶得給王珪行一個,回身揚長而去。
而舒亶則將蘇軾的“反詩”提前提供應了王珪,要他在趙頊耳朵邊吹吹風。
這也是明朝台諫亂象的根苗,是後代禦史們猖獗博名聲的臭了大街的做法,不過現在在大宋使將出來,倒是讓冇見地過這般“骨鯁”姿勢的朝臣們狠狠震驚了一次。
但是作為禦史中丞,這個時候就是要硬鋼,博下一個天下皆知的名聲。
李定曉得本身已經輸了。
“這是懷操莽之心,行光翼之舉,臣請立誅,起碼放逐新宋,以懲戒厥後!”
王珪隻好抵賴:“這些是舒亶奉告我的。”
王珪順水推舟,一日散朝以後伶仃留下,對趙頊說道:“蘇軾於陛下,實有不臣之意。”
大殿之上,三個禦史雄辯滾滾,駁斥群臣,彈劾吳充王珪蔡確,以為蘇軾已然認罪卻不宣判,是中書包庇罪犯而至。
既然已經輸了,不如豪賭一次,歸正大宋不濫殺士大夫,更不會殺台諫之臣,不然即便是受害者蘇油,都要上書諫諍。
趙頊這幾天正被太皇太後的病重鬨得煩心,而台諫之橫又達到了大宋有史以來的頂點,趙頊迫於壓力,下詔兩製以上官員,入朝,廷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