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東逕羊腸虎臂灘。楊亮為益舟州,至此舟覆,懲其波瀾,蜀人至今猶名之為使君灘。

江水又東,會南、北集渠,南水出涪陵縣界,謂之於陽溪。北流逕巴東郡之南浦僑縣西。溪硤側,鹽井三口,相去各數十步,以木為桶,徑五尺,修煮不斷。

江水又東逕諸葛亮圖壘南,石磧平曠,望兼川陸,有亮所造八陣圖,東跨故壘,皆累細石為之。自壘西去,聚石八行,行間相去二丈,因曰: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皆圖兵勢行藏之權,自後深識者所不能了。今夏水飄零,光陰消損,高處可二三尺,下處消逝殆儘。江水又東逕赤岬城西,是公孫述所造,因山據勢,週迴七裡,一百四十步,東高二百丈,西北高一千丈,南連基白帝山,甚高大,不生樹木。其石悉赤。土人雲,如人袒胛,故謂之赤岬山。《淮南子》曰:徬徨於山岬之旁。《注》曰:岬,山脅也。郭仲產曰:斯名將是以而興矣。

江水又東,右逕氾溪口,蓋江氾決入也。

江之南岸有枳縣治。《華陽記》曰:枳縣在巴郡江州東四百裡,治涪陵水會。

江水又東逕瞿巫灘,即下瞿灘也,又謂之博望灘。左則湯溪水注之,水源出縣北六百餘裡上庸界,南流曆縣,翼帶鹽井一百所,巴川資以自給。粒大者,方寸,中心隆起,形如張傘,故因名之曰傘子鹽。有不成者,形亦必方,異於常鹽矣。王隱《晉書隧道記》曰:入湯口四十三裡,有石,煮覺得鹽。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鹽成,蓋蜀火井之倫,水火相得乃佳矣。湯溪下與檀溪水合,水上承巴渠水,南曆檀井溪,謂之檀井水。下入湯水。湯水又南入於江,名曰湯口。

縣有夷溪即佷山清江也,《經》所謂夷水出焉。

漢世郡治江州巴水北,北府城是也。後乃徙南城。劉備初以江夏費觀為太守,領江州都督。後都設李嚴,更城週一十六裡,造蒼龍、白虎門,求以五郡為巴州,丞相諸葛亮不準,竟不果。陣勢側險,皆重屋累居,數有火害,又不相容,結舫水居者五百餘家,承二江之會,夏水增盛,壞散顛冇,死者無數。縣有甘橘官,荔枝園,夏至則熟。二千石常設廚膳,命士大夫共會樹下食之。縣北有稻田,出禦米也。

元鼎二年立,王莽之符信矣。縣治安樂水會,水源南通寧州平夷郡鄨縣,北逕漢安縣界之東,又逕符縣下,北入江。縣長趙祉遣吏先尼和,以永建元年十一月,詣巴郡,冇死成湍灘,子賢求喪不得。女絡,年二十五歲,有二子,五歲以還。至二年仲春十五日,尚不得喪,絡乃乘劃子,至父漢處,哀哭自沈。見夢告賢曰:至二十一日,與父俱出,至日,父子果浮出江上。郡、縣上言,為之立碑,以旌孝誠也。其鰼部之水,所未聞矣,或是水之殊目,非所究也。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