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雲:巫山在平陰東北,昔齊侯登望晉軍,畏眾而歸。師曠、邢伯聞烏鳥之聲,知齊師潛遁。人物鹹淪,地理昭著,賢於杜氏東北之證矣。今巫山之上有石室,耆老言,郭巨葬母處,世謂之孝子堂。濟水右迤,遏為湄湖,方四十餘裡。濟水又東北,至垣苗城西,故洛當城也。伏滔《北征記》曰:濟水又與清河合流至洛當者也。宋武帝西征長安,令垣苗鎮此,故俗又有垣苗城之稱。河水自四瀆口東北流而為清。《魏地盤記》曰:盟津河彆流十裡,與淨水合,亂流而東,逕洛當城北,吵嘴異流,涇、渭殊彆,而東南流注也。
又西北,入濟水。城西北三裡,有項王羽之塚,半許破壞,石碣尚存,題雲項王之墓。《皇覽》雲:塚去縣十五裡,謬也。今彭城穀陽城西南又有項羽塚,非也。
京相璠曰:須朐,一國二城兩名,蓋遷都須昌,朐是其本。秦覺得縣。漢高帝十一年,封趙衍為侯國,濟水於縣,趙溝水注之。濟水又北,逕魚山東,左合馬頰水。水首受濟,西北流,曆安民山北,又西流,趙溝出焉,東北注於濟。馬頰水又逕桃城東。《春秋·桓公十年經》書,公會衛侯於桃丘,衛地也。杜預曰:濟北東阿縣東南有桃城,即桃丘矣。馬頰水又東北流,逕魚山南,山即吾山也。
酸瀆水又東北,逕燕城北,又東,逕滑台城南,又東南逕瓦亭南。《春秋·定公八年》,公會晉師於瓦,魯尚執羔,自是會始也。又東南會於濮,世謂之百尺溝。
京相璠曰:平陰,齊地也,在濟北盧縣故城西南十裡。平陰城南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河道所由,名防門,去平陰三裡。齊侯塹防門,即此也。其水引濟,故瀆尚存。今防門北有光裡,齊人言廣,音與光同,即《春秋》所謂守之廣裡者也。
濟水又北,逕平陰城西。《春秋·襄公十八年》,晉侯沈玉濟河,會於魯濟,尋湨梁之盟,同伐齊,齊侯禦諸平陰者也。杜預曰:城在盧縣故城東北,非也。
其一水東南流,其一水從縣東北流,入钜野澤。
又東北過盧縣北。
《春秋左傳·僖公三十一年》,分曹地,東傳於濟。濟水自是東北流出菏澤。
漢武帝《瓠子歌》所謂吾山平者也。山上有柳舒城,魏東阿王曹子建每登之,有終焉之誌。及其終也,葬山西,西去東阿城四十裡。其水又東,注於濟,謂之馬頰口也。濟水自魚山北,逕清亭東。《春秋·隱公四年》,公及宋公遇於清。京相璠雲:今濟北東阿東北四十裡有故清亭,即《春秋》所謂清者也。是下濟水通得淨水之目焉。亦水色清深,用兼厥稱矣。是故燕王曰:吾聞齊有清濟濁河覺得固。便是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