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水於溫城西北與故瀆分。南逕溫縣故城西,周畿內國,司寇蘇忿生之邑也。
東至溫縣西北為濟水。又東過其縣北。
湨水又南注於河。
《山海經》曰:王屋之山聯水出焉,西北流注於秦澤。郭景純雲:聯、沇聲附近,即沇水也。潛行地下,至共山南,複出於東丘,今原城東北有東丘城。
孔安國曰:根源為沇,流去為濟。《春秋說題詞》曰:濟,齊也;齊,度也,貞也。《民風通》曰:濟出常山屋子縣讚皇山,廟在東郡臨邑縣。濟者,齊也,齊其度量也。餘按二濟同名,所出分歧,鄉流亦彆,斯乃應氏之非矣。今濟水重源出溫城西北高山。水有二源,東源出原城東北,昔晉文公伐原,以信而原降,即此城也。俗以濟水重源所發,因複謂之濟源城。其水南逕其城東故縣之原鄉。
濟水又東,逕東廣武城北,楚項羽城之。漢破曹咎,羽還廣武,為高俎,置太公其上,曰,漢不下,吾烹之。高祖不聽,將害之。項伯曰:為天下者不顧家,但益怨耳。羽從之。今名其壇曰項羽堆。夾城之間,有絕澗斷山,謂之廣武澗。
濟水又東逕西廣武城北。《郡國誌》:滎陽縣有廣武城,城在山上,漢所城也。高祖與項羽臨絕澗對語,責羽十罪,羽射高祖中胸處也。山下有水,北流入濟,世謂之柳泉也。
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水。
《傳》曰:向薑不安於莒而歸者矣。汲郡《竹書編年》曰: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及向。仲春,城陽、向,改名陽為河雍,向為高平。便是城也。其水有二源俱導,各出一溪,東北流,合為一川,名曰天漿溪。又東北逕一故城,俗謂之冶城。水亦曰冶水。又東流注於湨。湨水又東南流,右會同水,水出南原下,東北流,逕白騎塢南,塢在原上,據二溪之會,北帶深隍,三麵岨嶮,惟西版築罷了。東北流,逕安國城西,又東北,注湨水。湨水東南,逕安國城東,又南,逕無辟邑西,世謂之非常城,亦曰馬髀城,皆非也。朝廷以居廢太子,謂之河陽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