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從縣西,北流注之。

《春秋傳》曰:製,岩邑也,虢叔死焉。即東虢也。魯襄公二年七月,晉成公與諸侯會於戚,遂城虎牢以逼鄭,求平也。蓋修故耳。《穆天子傳》曰:天子射鳥獵獸於鄭圃,命虞人掠林,有虎在於葭中。天子將至,七萃之士高奔戎,活捉虎而獻之。天子命之為柙,畜之東虢,是曰虎牢矣。但是虎牢之名,自此始也。秦覺得關,漢乃縣之。城西北隅有小城,週三裡,北麵列觀,臨河,苕苕孤上。景明中,言之壽春,路值茲邑,升眺清遠,勢儘川陸,羈途遊至,有傷密意。河水南對玉門,昔漢祖與騰公潛出,濟因而處也。門東對臨河,澤岸有土穴,魏攻宋司州刺史毛德祖於虎牢,戰經二百日,不克。城唯一井,井深四十丈,山勢峻峭,不容防捍,潛作隧道取井。餘頃因公至彼,故往尋之,其穴處猶存。河水又東,合汜水。水南出浮戲山,世謂之曰方山也。北流合東關水。水出蒿渚之山,泉發於層阜之上,一源兩枝,分流瀉注,世謂之石泉水也。東流為索水,西注為東關水。西北流,楊蘭水注之。水出非山,西北流,注於東關水。又西北,蒲水入焉。

河水右逕臨平亭北。《帝王世紀》曰:光武葬臨平亭南,西望平陰者也。河水又東逕洛陽縣北。河之南岸有一碑,北麵題雲:洛陽北界,津水二渚分屬之也。上舊有河平侯祠,祠前有碑,今不知地點。郭頒《世語》曰:晉文王之世,大魚見孟津,長數百步,高五丈,頭在南岸,尾在中渚河平侯祠。即斯祠也。河水又東,逕平縣故城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濟北貞王子劉遂為侯國,王莽之所謂治平矣。

洛水於鞏縣東逕洛汭,北對琅邪渚,入於河,謂之洛口矣。自縣西來,而北流注河,清濁異流,皦焉殊彆。應瑒《靈河賦》曰:資靈川之遐源,出崑崙之神邱,涉津洛之峻泉,播九道於中州者也。

鄭康成曰:地肱也。沇出伾際矣。在河內修武、武德之界。濟沇之水與熒播澤出入自此,但是大伾便是山矣。伾北即《經》所謂濟水從北來注之者也。

又東過平縣北,湛水從北來注之。

水自東浦西流,與東關水合,而亂流注於汜。汜水又北,右合石城水。水出石城山,其山複澗重嶺,欹疊若城。山頂泉流,瀑布懸瀉,下有濫泉,東流泄注。邊稀有十石畦,畦稀有野蔬。岩側石窟數口,隱跡存焉,而不知誰所經始也。又東北流,注於汜水。汜水又北,合鄤水。水西出婁山,至冬則煖,故世謂之溫泉。東北流,逕田鄤穀,謂之田鄤溪水,東流注於汜水。汜水又北,逕虎牢城東。漢破司馬欣、曹咎因而水之上。汜水又北流,注於河,《征艱賦》所謂步汜口之芳草,吊周襄之鄙館者也。餘按昔儒之論,周襄所居在潁川襄城縣,是乃城名,非為水目。原夫致謬之由,俱以汜、鄭為名故也,是為爽矣。又按郭緣生《述征記》、劉澄之《永初記》,並言高祖即帝位因而水之陽,今不複知舊壇地點。盧諶、崔雲亦言是矣。餘按:高天子受天命於定陶汜水,又不在此也,因而求壇,故無彷彿矣。河水又東,逕板城北,有津,謂之板城渚口。河水又東,逕五龍塢北。塢臨長河,有五龍祠,應劭雲:崑崙�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