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西北四十二裡,故鄧鄉矣。

與倚亳川水合。水出北山礦穀,東南流注於清。淨水又東逕廉潔城南,又東南流,右會南溪水,水出南山而東注淨水,又東,合乾棗澗水。水出石人嶺下,南流,俗謂之扶蘇水。又南曆奸苗北,馬頭山,亦曰白水原,西南逕垣縣故城北,《史記》,魏武侯二年,城安邑、王垣,便是縣也。其水西南流注淨水,水色白濁,初會清流,乃有玄素之異也。淨水又東南,逕陽壺城東,即垣縣之壺丘亭,晉遷宋五大夫所居也。淨水又東南流注於河。河水又東,與教水合。水出垣縣北教山,南逕輔山。山高三十許裡,上有根源,不測其深。山頂周圓五六裡,少草木。

又東過平陰縣北,淨水從西北來注之。

砥柱,山名也。昔禹治大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決,水流疏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矣。山在虢城東北,大陽城東也。《搜神記》稱:齊景公渡於江沈之河,黿銜左驂,冇之,眾皆驚惕。古冶子因而拔劍從之,邪行五裡,逆行三裡,至於砥柱之下,乃黿也。左手持黿頭,右手挾左驂,燕躍鵠踴而出,仰天大喊,水為逆流三百步,觀者皆覺得河伯也。亦或作江沅字者也。若因地而為名,則宜在蜀及長沙。案《春秋》,此二土並景公之所不至,古冶子亦無因此騁其勇矣。

交澗水出吳山,東南流入河。河水又東,路澗水亦出吳山,東逕大陽城西,西南流,入於河。河水又東,逕大陽縣故城南。《竹書編年》曰:晉獻公十有九年,獻公會虞師伐虢,滅下陽。虢公醜奔衛。獻公命瑕父呂甥邑於虢都。《地理誌》曰:北虢也,有天子廟。王莽改名勤田。應劭《地理民風記》曰:城在大河之陽也。河水又東,沙澗水注之。水北出虞山,東南逕傳岩,曆傳說隱室前,俗名之為賢人窟。孔安國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