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的作戰目標是:1、迫使意大利退出戰役;2、堵截協約國地中海的海上運輸線;3、分離英法聯軍在西線的重視力。但關於詳細行動打算,卻一向懸而未決。法爾肯海因執意在凡爾登建議一場大的守勢,李海頓卻但願西線保持近況,德國人把更多的兵力用於東線和地中海地區。
囊括全部歐洲的戰役在1915年就如同一場劇情跌宕起伏的大戲,交兵兩邊的力量對比和疆場情勢產生了天翻地覆的龐大竄改。在蒲月之前,俄國人以不成反對之勢囊括全部加利西亞,兵鋒指向西裡西亞和匈牙利,看起來全部奧匈戰線搖搖欲墜,隨時都有能夠崩潰。而英法聯軍在薩洛尼卡和加利波利半島的勝利登岸也讓人輕易遐想到土耳其人的潰敗,在人們的認識裡奧斯曼軍隊底子不值一提。
節製地中海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獲得更加豐富的物質供應來源,從而在計謀上立於不敗之地。要達成這一目標,起首要處理掉計厭的意大利人。
博洛耶維奇大將所製定的打算是由奧匈軍南蒂羅爾個人與德軍貝洛個人構成首要進犯集群,在特倫蒂諾建議進犯。奧匈第3個人軍、蒂羅爾防衛軍和德第9個人軍45萬人進犯方向為維琴察和帕多瓦,目標是堵截威尼托區85萬意軍主力的鐵路補給線。奧第6個人軍則沿加爾達湖東側向南推動,目標是維羅納和曼托瓦要塞。由奧匈第7、8個人軍和德第12個人軍所構成的東線個人則在戰役開端之前在伊鬆佐河區展開反擊,把意軍主力的重視力吸引在伊鬆佐河一線。
130萬的俄軍戰俘在德軍或是奧軍的差遣下複員改行,成了鐵路工人。在這些築路雄師的辛苦奮作下,加利西亞和東普魯士的鐵路向烏克蘭要地延長著,極大地改良著火線的物質供應狀況。
俄國人再次獲得了療養的機遇。
但全部環境從蒲月份開端卻產生了龐大的反轉,在加利波利半島,土耳其人固執地擋住了50萬英法聯軍的打擊,最首要的是在加利西亞的反擊戰役中,俄軍在德奧聯軍的打擊下全麵崩潰,不但喪失了波蘭和半個烏克蘭,並且還喪失了打擊才氣。
現在李海頓把目光對準了南邊,地中海始終是他計謀的核心。節製地中海,把英國人逐出這一地區,他便能夠拿下相稱首要的蘇伊士運河節製權,然後就能進軍印度洋,擺盪英國人的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