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話落,李世民並未急著開口,明顯還是想聽李恪的意義,李恪也接著道:“司空多慮了,子敬固然幼年,但資格卻不淺,有軍功,有政績,有家世,絕非倖進,又與年齒何乾。”
李恪道:“兒臣主司歲考是為國,兒臣探視父皇是為親,國與親並重,其一皆不成廢,這也是兒臣跟父皇學的。”
年才而立,便位居尚書高位,如果旁人天然擔憂不能服眾,位置坐不平穩,但長孫衝卻不會,長孫衝隨李恪有北伐之功,並且在禮部多年,做出來的事情禮部高低是有目共睹的,當可服眾。
李世民身子不適,現在經常進宮探視李世民的天然不止李恪一人,這一次李恪便可巧趕上也在宮中探視的長孫無忌。
緊接著,李世民並未在此事之上多費唇舌,而是又對李恪叮嚀道:“官員歲考的事情已經差未幾了,再過幾日恪兒便可得些閒暇,待過上幾日,開春後為父體力稍複,你便隨我去一趟昆明池吧。春暖花開,恰是春獵之時,我也該活動活動了。”
李恪回道:“禮部尚書李百藥今歲致仕,太常少卿蕭銳外調相州刺史,這兩個緊急之位出缺,還需父皇指下。”
李世民抬了抬手,表示武媚娘起家,不必多禮。
李世民靠在床邊,對李恪和武媚娘道:“為父這邊每日都有人來,你們也不必經常都來探視,特彆是恪兒,邇來掌官員歲考之事想必也未曾歇好,太辛苦了。”
李世民一邊說著,一邊還掙紮著要漸漸起家,坐著靠在床邊。
李世民聽著李恪的話,對勁道:“進度倒是不慢,恪兒想必費了很多心力。”
本日一早,李恪便攜太子妃武媚娘一同進宮了,走到宮中的龍道之上,李恪心頭便彷彿壓了一塊大石一樣沉悶,因為自打今歲入冬以來,李世民的身子骨便更加地不成了。就在前幾日,李世民竟因體力不支在宮中昏迷,一度臥床不起,李恪擔憂李世民,心中不免沉鬱。
李世民說完,又接著問道:“恪兒對太常少卿可有合適的人選?”
李世民本就是成心藉此事給李恪在朝堂立威,既然立了,天然就乾脆立到底,毫不會再插手此事。
官員歲考乾係嚴峻,李恪是第一次做,也擔憂有些不當,交給李世民終定也是公道,既是為了穩妥起見,也是代表了李恪不越格攬權的態度。
李恪搖了點頭道:“兒臣暫還未製定人選,兒臣欲待歲考之事定下後再自處所官員中擇一優良之報酬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