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奉慈紈絝之名遠傳,就連遠在長安的李淵都已曉得,故而下口諭傷叱,賜李奉慈絹二百匹,命他買些經史文籍熟讀,修身養性。
論宗親乾係,李奉慈毫分歧於李道彥、李孝節之流,李奉慈之父李湛早故,托子於李淵照看,李奉慈自幼便在李淵身邊長大,兒時還是李世民的玩伴,同李世民走的極近,大唐宗親中李世民的堂兄弟很多,唯李奉慈可長留於晉陽,此中原因便在於此。
唐之一國,初見於商,後為周成王所滅,封於其弟叔虞,史稱唐叔虞,唐叔虞故,其子燮繼位,遂改唐為晉,徙居晉水。
李績照實回道:“晉陽城勳貴宗親雖多,但若論輩分,當屬渤海王李奉慈為高。”
李績雖是武臣,但卻遠比朝中的那些文官更善巴結之道,李績的話有幾分真,李恪也拿不準,不過李績既說了這番話,李恪倒也無妨順著李績的話再問上一問。
李績所言,多少也有幾分決計阿諛李恪的意義,不過李績此人油滑,他的阿諛,李恪最多也隻是聽聽罷了,不敢當真。
有晉一朝,鼎祚七百年,至趙、魏、韓三家分晉,其國乃除,然其國雖除,唐、晉之名卻傳至今。
渤海王李奉慈乃故蜀王李湛之子,李湛又是太上皇李淵的遠親兄長,故而李奉慈便是李世民的堂兄,也就是李恪的伯父了。
李恪問道:“長史既提此事,對晉陽城中的宗親勳貴也當熟諳,長史可知這城中勳貴以何人輩分最高,聲望最重?”
李績拱了拱手,笑道:“互助末將不敢當,殿下但有叮嚀,末將必然大力便是。”
李唐之根在太原,自武德元年始,大唐立國不過十七載,但李家封於太原,卻已整七十載。
李恪看著晉陽城外已經在迎候的世人,對李績問道:“城下世人,哪個是渤海郡王?”
以往李奉慈在太原作威作福慣了,也常有衝犯到多數督府的時候,李績行事謹慎,不肯同李奉慈相爭,但現在分歧,現在來了一個比李奉慈更橫的主兒,李績豈能不借勢給李奉慈下個絆子?
不過李奉慈雖因兒時交誼而得殊遇,但其人幼年時便遊手好閒,現在更是一紈絝後輩,名譽不佳。武德年間,乃至就連李淵都曾有言:“我怨仇有善,猶擢以不次,況於親戚而不委任?聞汝等唯昵近小人,好為不軌。先王墳典,不聞習學。今賜絹二百匹,可各買經史習讀,務為善事!”
李績道:“多數督所言甚是,晉陽乃我大唐龍興之地,幷州多數督府更掌河東自幷州下一十六州之地,八十五統軍府,相稱緊急,若要掌得此地,德、才、名、勢四者缺一不成,不然陛下也不會遣多數督親身坐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