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袁處置可有良策?”李恪聽了袁承範的話,問道。
方安奏本所寫的內容未幾,比起其他州郡的少了很多,但李恪看著這倒奏本中的內容,雖還在夏季,但李恪的後背竟嗖地一陣涼意。
“啟稟殿下,揚州刺史府水曹處置袁承範求見。”就在李恪正無眉目,為之犯愁時,門衛值守的王府衛率進門對李恪道。
【看書領紅包】存眷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看書抽最高888現金紅包!
“楚王殿下鈞鑒,臣楚州刺史方安叩拜:連日江淮暴雨,淮水、運河暴漲,均有決堤之險。兩水均乃天下要流,如若決堤,所禍者絕非楚州一地,恐將延及江淮,東南半壁,或化作一片澤國...”
現在的淮河,尚無黃河奪道之說,故而在淮河中下段,也還尚無阿誰自北宋後才成,蓄水萬方的洪澤湖,現在的洪澤湖隻是一個小泊罷了。
袁承範道:“處所官員做事,夙來如此,不過殿下也不必憂心。”
袁承範站起家子,從袖中取出了一份奏本,雙手呈到了李恪的身前,對李恪道:“殿下,昨日臣回衙後,便調來了近二十年來的淮水水冊,徹夜研討淮水水文,此乃臣昨夜研習所得,還請殿下鈞閱。”
畢竟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在各地州縣官員的眼中,靠著李恪這顆參天巨木,總比他們本身擔著任務微風險要輕易地多。
李恪看著袁承範似有成竹在胸的模樣,問道:“袁處置覺得呢?”
淮南每歲運抵關中的糧食多達近百萬石,如果淮河水患,今歲冇有這百萬石糧食,乃至會致關中動亂。
李恪如果親往淮南,自有他的好處,一來李恪乃當朝親王,持節提督淮南的黜陟大使,所到之處如帝親臨,李恪若往楚州,定當鼓勵民氣;二來,李恪身份高貴,如果親往,必然震懾宵小,既可為袁承範撐腰,使其令得行,又可催促處所官員,不使懶惰。
李恪看完楚州刺史方安的奏本,將奏本遞到了袁承範的手中,袁承範接過李恪遞來的奏本,看了看,對李恪道:“殿下,方刺史之言失實,絕無誇大,此事萬不成小覷。”
袁承範回道:“治水之主次何必去看這些奏本,殿下要看的是各地水情。”
盱眙本就是楚州下轄一縣,洪澤湖更在盱眙以內,算不得甚麼名山大川,袁承範不知李恪安知的洪澤湖,但他還是對李恪道:“洪澤湖周遭不過十餘裡,若彙小流尚可,可要彙轉淮水,恐怕還遠遠不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