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四年,正月十五,春宴。
李恪聽著武媚孃的話,臉上也暴露了一絲笑意,在與旁人的相較當中,這天下另有甚麼比本身的愛妻對本身的承認來的要更加首要和欣喜的。
若論兵力,天然是昔年的突厥遠勝吐蕃,但頡利傲慢高傲,而鬆讚乾布謙遜恭謹;突厥由盛而衰,民氣渙散,而吐蕃由衰而盛,高低一心,更加可貴的是吐蕃獨據天時,想要滅之殊為不易。
武媚娘問道:“和親之事不成,吐蕃娶不成了我們大唐公主,這是功德,太子為何還對吐蕃如此上心?”
武媚娘看著李恪一臉慎重的模樣,竟一下子“噗嗤”笑了出來。
武媚娘又問道:“三郎這是何意?”
世人來地早,李世民還未至,太子李恪和太子妃武媚娘就坐在本身的席位上,不時地便有各國使節前來拜見。
武媚娘對李恪問道:“太子口口聲聲都說鬆讚乾布幼年英才,可天下幼年而有才略者可有能出太子擺佈的?在媚娘看來即使鬆讚乾布再了得,不過一地之雄,又如何比肩太子。”
祿東讚能成大事,便不會是輕言放棄的性子,李世民固然劈麵直言回絕了祿東讚的和親之請,但依祿東讚的性子不該就此作罷纔是,實在是叫李恪非常費解。
李恪點了點頭道:“不錯。”
薛延陀、東西突厥、回紇、契丹...凡事大唐北境的各族,站得出檯麵的,想在漠北安身的,都到李恪麵前繞了個圈,見個禮,免得李恪見怪。
武媚娘挨著李恪比來,察看也詳確,她看著李恪時不時地看向祿東讚,小聲地對李恪問道:“太子但是在看吐蕃祿東讚?”
對於鬆讚乾布和吐蕃,李恪從始至終都不敢有半分輕視,乃至在李恪的眼中,吐蕃對於大唐的威脅更在當年頡利執掌的突厥之下。
李恪為太子,將來李世民的皇位天然是要傳於他的,而李璄又是李恪的嫡宗子,將來如果李恪繼位,李璄便是順理成章的太子,李恪說為李璄掃去吐蕃這個西南大患,天然也說得通。
後宮妃嬪,除皇後外以四妃為首,貴妃楊氏、淑妃韋氏、賢妃燕氏、另有德妃陰氏,而四妃當中又以貴妃為首。
來跟李恪前拜見的使臣雖多,但李恪的重視力卻並不在他們的身上,不過對付了事罷了,李恪的眼睛時不時地還是瞟向了上麵吐蕃使節祿東讚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