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道:“在出征前為父已經同玄齡交代清楚了,年內朕若不能回洛陽,你便當自獲得動靜的第一時候起,持雙龍符速回長安,玄齡和知節會迎你進城,主持大局。”
李世民聽著李恪和薛仁貴的話,頓時來了興趣,對薛仁貴問道:“璄兒小小年紀,能同你交代些甚麼?”
本日的孟津渡口遠瞭望去便是數百麵正黃色的龍旗,另有萬餘軍容整齊、身經百戰的大唐禁軍,這批大唐最精銳的士卒正齊齊列隊,井然有序地登船渡河。
春末夏初,洛陽城外,孟津渡口。
薛仁貴回道:“郡王要麼將時候跟從陛下襬布,切要護著陛下,看著陛下,不成叫陛下親臨陣前。”
李世民看著身後的洛陽城,拍了拍李恪的肩膀,笑道:“此番為父北上,路途還遙,你便不必再送了,先回洛陽,待為父東征班師後再與你在洛陽痛飲,我們父子同返長安。”
此次東征,不管是天子李世民,還是已經奔赴遼東的主帥李績,對於此戰都有實在足的信心,但疆場之以是風雲變幻,就是因為他的勝負難料,更何況高句麗並非孱羸小國,國中起碼另有二十萬雄師和六十萬戶百姓。
【領紅包】現金or點幣紅包已經發放到你的賬戶!微信存眷公.眾.號【書友大本營】支付!
臨行前,李世民還是對李恪交代道:“恪兒,雖說此戰我大唐必勝,但有些事情為父還是要交代你的。”
李世民東征,用兵不過十一萬,隻朝廷之力便可支撐,從未曾勞傷百姓,故得民氣,並且因為李世民威名在外,李世民禦駕親征時便有很多國中兒郎自請為兵,隨征遼東,選得上興高采烈,選不上的扼腕感喟,李世民所言也有些誇耀的意義了。
比起隋煬帝動輒百萬的動靜,李世民前後調用人馬不過十一萬,勞民之禍天然也就輕了很多,隻不過這一十萬人卻也不是隨便來的,如果細心算算,恰是當年李恪北伐薛延陀的兵力。
李世民雖善用兵,但臨行前行事一樣周到,更何況李世民身上乾係著的還是大唐江山,李恪曉得李世民的意義,當即道:“父皇但請叮嚀。”
這一邊,李恪和李世民正在華蓋之下說著話,而就在他們不遠處,魏王李泰卻隻能站在人群和隨李恪留洛陽監國的大臣們站在一處,無聲地看著他們。
此次東征,兵分兩路,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江、淮、嶺、硤兵馬四萬,自萊州行海陸取平壤,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道宗副之,領軍六萬及蘭、河蕃兵先取遼東,至於李世民本身則率一萬精銳禁軍後行,亦往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