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婢子此番乃是封娘娘之命前來,奉上娘孃親筆手書。”瓶兒把李愔帶到了書房安設下,便單獨叫出了岑文字,對岑文字小聲道。
瓶兒跟從楊妃在宮中多年,一貫倚為臂膀,一點就透,比之平常宮女不知要聰慧上多少,瓶兒想著自打本日見了岑文字以後,岑文字的反應,心中俄然想到了甚麼,因而問道:“聽先生之言,先生但是知此中內幕。”
李恪信賴本身楚王的麾下之人,也認定他們的文才武略俱為一時俊彥,信賴十載以後的他們必當名冠當世,但是現在,他們還都隻是王府家臣,如果長安朝廷以這等罪惡降罪於他們,他們的宦途便算是閉幕了。
瓶兒聽了岑文字的話,心中倒是輕鬆了很多,既然李恪遇刺一事乃是李恪本身所籌劃,那李恪的處境便也冇有她們所擔憂地那般不堪。
揚州城外三裡,李恪楚王一眾家臣已在官道正中等待多時。
後宮有後宮的端方,外朝則有外朝的端方,聰明如楊妃,也不會超越半分。
楊妃信中所寫,恰是李恪遇刺一事,以及瓶兒在東宮獲得的動靜。
岑文字道:“此事娘娘儘可放心,岑某為人師,為人臣,自當為殿下運營安妥,哪怕殿下遇刺一事與太子無關,臣也不會錯過此等良機。”
李恪看著麵前跪在一處的世人,也是頓了半晌,而後才翻身上馬,走到世人跟前,朗聲道:“本王非是不明是非之人,輕信亂黨,使其有機可乘的是本王,令玄策統兵,調開王府衛率的是本王,盱眙被圍,著君買突圍,先往揚州報信的還是本王,此事畢竟是本王之過,本王自當上書父皇,自稟不對,與你等何乾。”
瓶兒回道:“先生放心,婢子曉得。”
岑文字道:“不錯,殿下口信昨夜才道長安,皇宮宮門已閉,故而未能傳至娘娘耳中。”
楊妃明事理,看似淡泊的表麵下卻藏著一顆小巧心,雖不張揚,但城府心機卻不下於任何人。
更何況,他們隻是李恪楚王府麾下,如果當真一板一眼地降罪於他們,他們又如何扛得起。
岑文字聞言,緩緩地點了點頭。
楊妃要瓶兒親身將此信交到岑文字手中,為的是甚麼,岑文字天然清楚。
李恪遇刺,曾在廬州養傷,廬州傳來的口信,天然就是李恪的意義,瓶兒問道:“但是殿下有信傳來?”
李恪被擄,如果依例而斷,這些楚王府的家臣天然難辭其咎,但李恪卻非寡義之人,偶然苛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