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這就是先知先覺者的一種任務。
聽金釧兒提及西夷人,馮紫英心中倒是微微一動。
“喬師,家母也說要勞煩喬師了,估計短期內弟子也不會有大的擔擱,這一去半年多,黃大人對柴大人都有定見了。”馮紫英笑著道。
如果再有人趁秘密在兩淮鹽政上做文章,那太上皇會不會更感覺這是天子要籌辦從兩淮鹽政高低手來做文章,順帶為複土籌集銀子呢?畢竟這開海舉債還隻是空中樓閣,冇有半年時候是見不到銀子的。
“哦?那沈大人厥後又如何說?”馮紫英也很獵奇沈珫如何對待這事兒。
喬應甲的話是正理,便是書香家世也不敢包管每個後代都能成材,並且這科舉本來也充滿了不肯定性,特彆是本朝科考越來越側重於時政策論,很多人詩詞歌賦了得,但是在科考上卻頻頻铩羽而歸,也很普通。
“喬師,您的意義是有人要用心在這個時候作怪?”馮紫英儘力地跟上喬應甲思路,“但是對方意欲何為?”
義忠親王這一兩年決計的在士林裡營建陣容,本日一飲宴,明日一詩會,南北士林文人,另有一些朝中官員都喜好呈現在這類活動上,倒也是搞得風生水起。
巡漕禦史、巡鹽禦史這一類專門禦史固然名義上也是禦史,在實際上也屬於都察院,但實際上這個禦史更多地事情是措置漕務、鹽政事件了,和禦史本職事情已經冇有多少關聯了。’
“又有人在拿這個題目做文章?”馮紫英多麼聰明,並且宿世的各種經曆讓他對這類事情非常敏感。
“都曉得林海是太上皇的人,兩淮鹽政每年鹽課收益戶部都向來不問,從元熙二十年以來,這麼多年都察院換了多少人擺佈都禦史了?皇上也即位五六年了,如何就在這個時候又有人要興風作浪?”喬應甲語氣也發寡淡,端倪間卻冇有多少輕鬆。
“兩浙那邊環境的確措置了,但當時都察院也接到一些反應指向兩淮鹽政的。”喬應甲淡淡隧道。
可這等陣容造得再好,卻又那裡比得上光複前朝失地更能吸引淺顯公眾的目光?那就意味著本朝比前明更有天命,天然也就有替皇上搖旗號令的士人來做文章了。
這事兒也始終繞不疇昔,馮紫英也點點頭,“弟子也是這麼想的。隻要長房這門婚事定下來了,家父家母那邊也就能放下心來了。”
太上皇禦極四十年,都未曾有過如此複土豪舉,如何就在你永隆帝才即位幾年就做到了?太上皇內心如何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