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渤海的破綻[第3頁/共3頁]

趙匡胤看向範旻。範旻道:“附議。”

實在船上的人大多數都是功勞後輩。

“不順利的為何?”

王承衍道:“互通學商就好。渤海之策,並非冇有馬腳。輕商輕世家則天下不協,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輕利中庸,必定行政遲緩,而天下局勢,向來是緩不濟急。”

“當年皇上繼位,就有請燕國公入朝之意。太師當年為何阻之?”範旻問。

“原青州留守楊光美的遺孀,舍妹楊李氏名下的財產。太師應當有些印象。”李進卿就支起了腰,聲音也大了起來。

“在,就在離此地不遠的紫竹院,不過因喪受節,不見客。”李進卿道。

走了幾步,才問:“楊李氏可在揚州?”

他歎了一口氣,問:“江南之好,希甫覺得如何?”

“光美歸天了?”趙匡胤大吃一驚,因為當年一起在太祖部下的保護,他與楊光美的乾係最好。

範旻熟諳渤海之學,是此次出使最首要的參謀。趙匡胤不能不正視。

趙匡胤愣了好久,才歎了口氣:“瘟疫,舊時老友,都因之而去了。所剩者,寥寥無幾。”

趙匡胤笑了,拍拍王承衍的肩膀:“希甫大才。”

話語一出,現場就變得很沉默。見無人答覆,王承衍恭敬地拱手道:“燕國公,君子也。”

王承衍,是鎮海節度王審琦的兒子,也隻要十八歲,是大周稍有的幾個喜好樂律詩文的少年一代。

趙匡胤歎了口氣:“希甫所言至誠。汴京之亂,冀親王疑為燕國公之謀,也算是割袍斷義。但現在燕國公任不盈餘力,支撐西征。說燕國公是君子,所言不差。然現在渤海與大周形同兩國,此次出使,各位有何觀點?”

趙匡胤轉向範旻。

趙匡胤想了想,笑道:“能爭奪,當然要爭奪。如按此不談,大周與渤海,如何相處?”

“當年太祖代漢,世宗未知存亡,把冀親王拜托渤海。冀親王生性渾厚,渤海肄業,纔有現在的氣度與手腕。世宗孤注一擲,急襲蜀國,皆渤海平邊策之功,也有仰仗渤海為根底之意。皇上繼位,太後和皇上都曾在北京,燕國公如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意,易如反掌。”

“當年是大周弱而渤海強。現在天下一統,四海歸心,請燕國公入朝有何不成?”趙匡胤站直了身材,信心自顯。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