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集 奇石微書[第1頁/共3頁]

奇石上的微書美好而高雅,古樸且曠達。

他將《三十六計》彆離謄寫在36個小巧的紫沙壺上,技術絕妙。很多宜興的紫沙壺出產商紛繁前來聘請關大師為本身的產品添上“點睛之筆”。

……這些題目關大師都要在選石、讀石中幾次思考。

更加具有深意的是,關大師把《西遷之歌》的詩歌再分紅多少部分,彆離謄寫到在史實產生地尋覓的奇石上。

《西遷之歌》的出世也是關大師的“奇石微書”成為一個兼有書法、賞石綜合服從藝術門類的開端。

業界有人如許評價此佳構,“其石料和筆墨相互照應的《西遷之歌》,如同一部記錄民族鬥爭史的‘石書’。”

這部《西遷之歌》重溫了錫伯族西遷的弘大汗青。

比方他將“西遷序幕”一段筆墨寫在西遷路上覓到的一塊前人打製的“石斧”上,這塊苦楚悠遠的“石器”付與了《西遷之歌》更深厚的內涵,明顯,這是任何紙張也替代不了的。

他用56枚代表著56個民族的奇石,謄寫了長達4萬多字的《西遷之歌》。

那一塊塊石料,或高聳嶙峋,或晶瑩剔透,或潤如軟玉,或文華似錦,關大師總要上手把玩揣摩或三五日或一二載,詩與石心靈相通,達成默契時,方下筆著文。

在關大師“奇石微書”的創作生涯中,不得不提及被中百姓族博物館所保藏的《西遷之歌》。

“甚麼樣的微書內容,能表現出石頭的神韻靈氣”;

光陰追溯到250多年前,錫伯族官民奉詔從瀋陽穿越外蒙古來到西北邊疆,伊犁河邊一個叫做察布查爾的處所,以保衛邊陲。

“著文時,那石麵凹凸不平,石質亦多竄改,要熟諳石性,全憑深厚的功力及靈敏的感受,下筆時最好一氣嗬成,不成停頓。

或許這就是關大師在儘力營建的一種意境,“令人看到這些奇石就感遭到了一座大山,一個大天然的存在,大天然是真正的藝術大師,石頭的靈魂是詩歌的依托,微書的成就是石頭的昇華。”

他在路上尋覓到了2000多塊留著先人資訊的奇石。

1948年,錫伯族藝人管興才創作了反應錫伯族“西遷”史實的詩歌《西遷之歌》,總計500行、40000餘字。

西遷曆經一年半,徒步路程一萬千米。

這一佳構,至今儲存在中百姓族博物館。

在思考寫甚麼內容的時候,他想到了在錫伯族中膾炙人丁的《西遷之歌》。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