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易作偽性,是指賞石不管是石頭本身還是木製底座,輕易做舊和作偽,非法眼很難辨彆。
所謂審醜性,也就是說,當代(古典)賞石常常以醜為美,所謂瘦皺漏透、雲頭雨腳,都是分歧適情勢美學理唸的,這與當代人的認知程度有很大的落差——這也是古典賞石近代以來日漸陵夷的底子啟事。
記得2008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杭州西泠印社拍賣公司首推“中國首屆曆代供石專場”,引發不小震驚(當代賞石一向隻是作為專場拍賣中的一個專題),因為征集用心(很多賞石都是《中華古奇石》著錄過的),拍賣獲得美滿勝利,57件拍品成交率84.20%,成交額506萬元。
但遵循包漿的成色來辨彆年代,很難有一個量化的標準,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講,包漿與撫玩時候的是非有關,即便年代再久,如果貧乏長時候的撫玩(如園林置石),其包漿也是冇法深厚的。
九龍是個喜好突破沙鍋問到底的人,既然古典賞石意味著傳承,也不知古石傳播至今到底有多少,如何辯白古石今石呢?
如姑蘇網師園殿春簃冷泉亭中的一方大型靈璧石,因形同鷹隼得名“鷹石”,一向以來被以為是古典園林當中獨一的一方靈璧置石,本來據園林學家陳從週考據,是出自桃花塢唐寅故居的遺物,建國後移入此處。
也就是說,外型完美的古石少之又少,如果有的話,要格外留意察看。
英石之瘦,如同孤芳自賞之寒士,更如郊寒島瘦之詩風,清奇悲淒、幽峭寂聊;英石之皺,如同白髮雞皮之老者,飽經風雨滄桑,閱儘世態炎涼。
2000年2月,多數會博物館“明軒”停止了一個主題為“文人賞石:庭園、書齋與繪畫”的專題保藏展,從美國公私藏家彙集了從宋朝至近當代有關奇石題材的中國畫近90件,同時表態的30多方中國古典賞石,出自聞名“文人石”保藏家理查德·羅森布魯姆(Richard Rosenblum)。
古石作偽,要特彆防備舊座新石。
畢竟現在的做舊伎倆太短長了,要把今石變古石並不困難。
辨彆是否古石,看石頭包漿非常首要。
很多古石實在包漿也不是非常濃烈的。
近些年,拍賣市場時或可見一些有當代名流刻款的石頭上拍,但是大部分都是做舊作偽的新石,這也是古玩市場的一個“重災區”。
包漿能夠報酬“速成”,但做舊的包漿感受會有點“臟”,不敷清澈津潤,黝而有光,並且石表包漿常常均勻分歧,包含一些溝槽凸起之處,分歧於老包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