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折騰了好一陣子,七月上旬,在更新了最新一章《水滸傳》,報告晁蓋下山被一箭射身後,趙官家就正式出發,順著大運河直奔東南而去。
就如許,過了南京便是兩淮,而淮北一帶,趙官家更熟諳,也一樣冇有多留……七月下旬,氣候垂垂轉涼,氣候適合……禦駕過亳州明道宮而不入,持續順大運河南下,順次穿過亳州、宿州、泗州,並從泗州青陽鎮分開大運河,轉向泗水,於八月初八從磨盤口度過淮河。
這些加在一起,恰是趙官家東南之行前給南邊言論通報的基調——冇有歹意,但不要希冀著能在根基層麵上趁機翻盤,有些東西是不會擺盪的。
且說,早在渡淮河之前,淮南東路經略使孫近便早早派人來到淮北,乃是請旨自揚州前來迎駕,卻被趙官家下旨,以秋收正盛,不易滋擾為名,不準前去接駕,隻說中秋節前,他就會到達揚州。
遵循趙官家在邸報上的原話講,司馬君實此人,為人可謂君子,治學可謂表率,為相卻稱誤國,恰是此輩學問不精,愚笨於政,乃至於首開黨爭之酷烈,為靖康禍亂之濫觴。
“是孫卿與魏卿嗎?孫卿南陽一彆,已經五六年了吧?魏卿倒是一年前才從都省轉出來。”
而其他隨行近臣,就很簡樸了。
因而乎,收到旨意今後,他就真的呆在揚州不出來了。
另有人說,官家乃是北方人,這輩子最南也不過是在八公山停了下,過了淮南一起南下,會不會水土不平?剛好啊,我家中就有昔日東京來的廚娘,乃是蔡太師家裡做包子餡的,當年太上道君天子逃到鎮江時離散的,不如發遣疇昔給官家做湯。
恍忽中,又有說法傳來,說是行列之以是如此敏捷,乃是因為官家底子不在此中——這位官家早早帶著熟諳揚州的潘貴妃微服出行,私訪處所利弊去了,行列中乃是那位楊統製裝成了官家模樣如此……雖說明白人都曉得官家此次出行冇帶哪位貴妃,楊沂中也絕對冇膽量裝成趙官家,可仍然還是引得各處手忙腳亂起來。
但是,跟著孫近上前,不但冇有所謂大紅袍之人,反而隻要一名金盔金甲的騎士直接從方纔停下的行列中躍馬排眾而出,遙遙出聲笑對:
但是,身為一個官家,甚麼時候分開都城不遲誤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