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尤帶著鹽丁們打扮成鹽商的模樣,腰揣鋼刀,將裝著寧海鹽的小盒子用布袋背在身後,看起來倒是顯山不漏水的。
籌議了半天,最後王爭點頭決定,就先派一小我把寧海鹽運到平度州,在那邊先嚐嘗水,如果代價還不錯,王爭則會親身帶著人和東西前去濟寧打通鹽路。
將軍真是神了,這麼簡樸的體例之前我如何就冇想到!
固然打算很全麵,但寧海鹽在外埠究竟還能不能達到在登州府的結果,誰也說不準。
但是範若海看過後卻很放心,他一眼就能看出來,這靈山鹽中摻雜的顆粒太多,成色太差,較著是做工不細,質量乃至不如寧海的粗鹽。
獨一悔怨的是此次就隻帶了兩百盒寧海鹽,如果運過來兩三千盒,再來幾趟範若海打心眼裡情願。
萊州府的精鹽很少,質量也就是稍稍比寧海的粗鹽強上一些,底子冇法與寧海鹽比擬,但是代價卻一向居高不下,範若海這才完整放心。
範若海聽後倒是滿臉的不肯意,也是,平度州那邊可不像登州府如許承平,匪賊山賊多得很,鹽丁與官兵也是一種另類的賊寇,帶著這麼多鹽貨,走到哪都有能夠被搶。
一樣的精鹽,裝了個小盒子,代價翻了幾十倍!
時候來到崇禎十年的八月上旬,範若海和昌尤一行人返來了。
不過彭掌櫃也看的出來,王參將對這事較著非常正視,四周整日巡查的鹽丁們也讓彭掌櫃曉得這些東西做起來草率不得,萬一出了茬子,身家性命一起冇了都說不定。
昌尤他們帶著的兩百盒寧海鹽,如果按傳統每擔的賣法,也就是幾十兩銀子最多,此次卻一共賣出了兩百多兩銀子。
不得不說,範若海在鹽貨買賣這方麵的確是把妙手,他在州城與那些鹽梟周旋了一天多的風景。
終究,有個鹽梟親身試貨後大吃一驚,這的確就是魯鹽和淮鹽的水準嘛,成色與質量都是上佳!
昌尤家裡的日子涓滴冇受影響,到現在他才體味到王爭那日的良苦用心,之以是那麼峻厲的斥責本身,美滿是因為在庇護本身。
不過此人選就難說了,董有銀和黃陽等將官為了軍功倒是一個賽一個的主動,但他們對鹽貨的事情一竅不通,如果去了,八成會被平度州的鹽梟們狠狠的宰。
昌尤已經帶著鹽丁們回家與親人團聚去了,範若海一進正堂就是鎮靜的喊著。
在場的世人都是兩眼發亮,這的確太暴利了,看向王爭的眼神充滿了畏敬,感受他彷彿甚麼都曉得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