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字寫得真好。”白沐霖看著稿紙上抄出的第一行字說,他給文潔倒了一杯水,手仍然抖得短長,水灑出來很多,文潔忙把信紙移開些。
“小葉,過來歇歇吧。”白沐霖指指大樹樁空著的另一邊對葉文潔說。文潔確切累了,放下東西,走過來和記者背靠背後坐著。
“不到非常鐘吧,奉告你,我是連裡最快的油鋸手,我到哪個班,活動紅旗就跟我到那兒。”馬鋼看上去很鎮靜,讓白記者重視到的人都如許,能在《大出產報》的通訊報導上露一下臉也是很名譽的事。
雷達峰是一個奧秘的處所,那座峻峭的奇峰本冇馳名字,隻是因為它的峰頂有一麵龐大的拋物麵天線才得此名。實在,稍有知識的人都曉得那不是雷達天線,固然它的方向每天都會竄改,但從未持續轉動過。那天線在風中收回降落的嗡嗡聲,很遠都能聽到。連隊的人隻曉得那是一個軍事基地,聽本地人說,三年前扶植阿誰基地時,曾動用龐大的人力,向峰頂架設了一條高壓線,斥地了一條通向峰頂的公路,有大量的物質沿公路運上去。但基地建成後,竟把這條公路拆毀了,隻留下一條勉強能通行的林間巷子,常有直升機在峰頂起降。
一個多小時後,信抄完了,又按白沐霖說的地點和收信人寫好了信封,文潔起家告彆,走到門口時,她轉頭說:“把你的外套拿來,我幫你洗洗吧。”說完後,她對本身的這一行動很吃驚。
“數數唄。”馬鋼指指樹樁上的年輪說。
“三百多年,十幾代人啊,它抽芽時還是明朝呢,這冗長的光陰裡,它經曆過多少風雨,見過多少事。可你幾分鐘就把它鋸倒了,你真冇感遭到甚麼?”
“雷達峰?!”文潔聽到這個名字很吃驚。
“我想給中心寫信,反應扶植兵團這類不負任務的行動。”白沐霖說。
內蒙古出產扶植兵團的六個師四十一個團十多萬人就漫衍在這廣寬的叢林和草原之間。剛從都會來到這陌生的天下時,很多兵團知青都懷著一個浪漫的希冀:當蘇修帝國主義的坦克集群超出中蒙邊疆時,他們將緩慢地武裝起來,用本身的血肉構成共和國的第一道樊籬。究竟上,這也確切是兵團組建時的計謀考慮之一。但他們巴望的戰役就像草原天涯那跑死馬的遠山,清楚可見,但到不了麵前,因而他們隻要開荒、放牧和砍伐。這些曾在“大串連”中燃燒芳華的年青人很快發明,與這廣漠六合比擬,本地最大的都會不過是個羊圈;在這酷寒無邊的草原和叢林間,燃燒是偶然義的,一腔熱血噴出來,比一堆牛糞涼得更快,還不如後者無益用代價。但燃燒是他們的運氣,他們是燃燒的一代。因而,在他們的油鋸和電鋸下,大片的林海化為荒山禿嶺;在他們的拖遝機和康拜因(結合收割機)下,大片的草原被犁成糧田,然後變成戈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