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背上刻了一句銘文,寫著:“永初六年造百鍊清鋼上應星宿下辟不詳”。永初六年是安帝的年號,至今已有七十年了。他不由讚道:“難怪如此鋒銳,竟是百鍊寶刀,真寶刀也!”還刀入鞘,遞給劉鄧,笑道:“寶刀贈豪傑。你的劍被我砍斷了,這刀,就送給你罷!”
他認識到了這類情感的可駭,竟然能夠讓他放棄他一向以來“隻求保命”的設法。他握緊了拳頭,輕微的顫栗,非因驚駭,而是衝動。他不籌算抵擋這類情感,反而很樂於受其鞭策,哪怕終究會被推向未知。因為他很清楚,這類情感是對的。
就像戲誌才說的:“立德建功立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本就是當世有節操的士大夫們的人生觀。“以天下為己任”、“為民請命”本也就是士大夫們的任務感和任務感。之以是他之前冇有清楚地感遭到這類情感的存在,是因為他之前大多數的時候都在高陽裡讀書習劍,與外界的打仗不太多;在自請為亭長後,先在繁陽亭,又在西鄉,現在又在郡北,兩年多裡,他遍及地打仗官方底層,看到了太多的民生痛苦,這類情感已在積儲力量,而終究到明天,在接連兩次聽到百姓們的喝彩歌聲後,任務感終於被激起了出來。
“和史巨先在一起。”
戲誌才心道:“頂著驕陽,兩天跑兩百裡地,確切享福。可題目是,既然曉得享福,乾嗎還非要去呢?”嘿然一笑,說道,“好,恭敬不如從命。”李博、宣康也無貳言。
隨許仲齊來的另有五六個女子。
裝好後,點了一半輕俠出來,隻等明天一早,便由程偃、小任帶隊先把這幾輛輜車護送回西鄉去。金餅、兵器就先放在西鄉的彆院裡。沈家還養了十幾匹良馬,也不能放過,挑了五匹最為神駿的,一併由程偃等人先帶歸去。
一應叮嚀結束,他笑對戲誌才說道:“誌才兄,我得趕在府君的號令下來之前返來,此次去鐵官和沈家的私冶就不能坐車,隻要騎馬了。來回一兩百裡地,天又熱,你就不消陪我受這份罪了!……,子元,叔業,你兩個也都留下,好好歇息兩天。如何?”
但是他卻搞不明白,這到底是一種甚麼樣的情感?該如何稱呼“它”?它又是從哪兒來的?為甚麼之前冇有,在聽到百姓們的喝彩聲後卻一下子就冒出來了?他感到很奇特。
用了一個多時候,四人把沈家翻了個底朝天,在樓閣屋舍裡找到的財賄倒是未幾,大頭在後院的地下庫房裡。來回報時,他們四人魂不守舍,語無倫次,隻會一遍一各處反覆:“太多了,太多了。”荀貞親身前去察看,也被嚇了一跳。曉得沈家有錢,冇想到這麼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