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人出去得少,外埠人來得也少,而退隱為官者又多在揚州本地打轉,幾個原因合在一起,吳地士人的鄉土認識想不重也是不成能的了。
“錢塘全氏,許的何女?”
看未多時,聞聲堂外有人說道:“媒氏返來,明公還不相迎?”
想及此人,又想到此人的籍貫是會稽,家在江東,荀貞不覺就心中一動。
吳郡的士族裡除了“顧陸朱張”這四姓以外,彆的大姓也有很多,聽得四姓裡邊無人允婚,而彆的大姓裡有答允的,荀貞雖略感不敷,卻也冇有過分絕望之意。
“噢?有吳郡右姓允婚了麼?”
等小吏拿著信出去,荀貞低下頭,手按輿圖,持續看察地形。
“恰是。”
想到這裡,荀貞搖了點頭,心道:“我與文台之誼,天下皆知。陳國如破,駱俊必不會應我之辟。”又想道,“便是不該我辟,我給文台去封信,請他在打下陳國後,對劉寵和駱俊待之以禮,最好遣人把駱俊送回會稽鄉中,卻或也能由此而與駱俊結一段善緣,許能用之今後。”
姚昇是不好直說,以沈儀的脾氣,本是不肯意允婚的,但姚昇為荀氏後輩求婦的事情被盛憲曉得了後,盛憲不知是出於甚麼考慮,插手此中,這纔有了沈儀許妹之事。
全氏族中這一代中最馳名的當屬全柔了,此人暮年被舉孝廉,數遷,補尚書郎右丞,逢董卓亂政,遂棄官歸鄉,州辟他為彆駕處置,後被朝中授為會稽東部都尉。
南北民風分歧,是以北人多仕北國,南人多仕南土,江東士人退隱多在揚州,稍遠點,也最多是如廣陵如許的近地,比如現下會稽周昕為丹陽太守,吳郡陸康為廬江太守,吳郡太守盛憲是會稽人,早前的丹陽人陶謙為徐州刺史,俱皆是任不遠本地。
“公明不娶,二龍應之”說的是桓帝末年,中常侍唐衡想把女兒嫁給汝南傅公明,公明拒之,唐衡轉把女兒許給荀彧,荀緄同意了,荀緄是荀氏八龍中的二龍,是以說“二龍應之”,這是在諷刺荀緄冇有清直的剛正氣。
荀貞暮年從皇甫嵩討豫州黃巾時過境陳國,駱俊遠迎犒軍,荀貞與他有過一麵之緣,對此人的印象很深切;黃巾起於八州,百萬之眾,橫卷東西,北地的郡縣大半因之殘破,而荀貞在陳國境內卻看到了一片欣欣茂發的承平氣象,民樂於安,當時所睹之景亦令他讚歎難忘。
沈氏的族姓與全氏相稱,其先本非江東土著,前漢時搬家九江,已是顯宦,族中有官居驃騎將軍者,入到本朝,馳名沈戎者,被光武封為海昏縣侯,辭不受,又舉族徙至會稽,遂世居至今,順帝時,分會稽為吳郡,其鄉被撥歸吳管,因又從會稽人變成了吳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