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心道:“袁遺聞風而遁,肝膽已喪,心無鬥誌,我縱命令,估計他也不會服從!”一邊策畫該另遣何人去守昌邑,一邊使帳下吏去袁遺住處,窺其行動。
伊興登高瞭望,果見前遙遠處,煙塵到處,顯應是徐州的前鋒馬隊。他煩惱不已,深悔冇能早一點趕到渡口,事已至此,無法之下,隻能折回。
伊興駭然變色,故意率部打擊城門,把城奪回,但是部曲俱皆怠倦;可如不打擊,徐州兵的前鋒就在後邊不遠,方與城定會淪陷無疑。
案上的燭火下,陳宮品咂很久,亦覺不出曹操是在讚袁遺,抑或是在諷袁遺。
伊興與張希、方與縣尉商討。
他是郡督郵,權高位重,縣尉雖覺他此舉不當,但不敢禁止,也隻能由之。
……
一騎搶先,電光火石工夫,已到伊興及其部眾前。
袁遺感慨伊興等人的豪氣壯烈,遂把郡兵分出千人,留與他們,自率餘部,於當夜潛出昌邑,徑奔濟陰西邊百裡外的濟陰郡乘氏縣去。
他的從兄檀敷,昔年與劉表等齊名,合稱“八及”。檀敷為人,家貧而誌清,不受鄉裡施惠,十餘年前,嚐出任蒙令,以郡守非其人,棄官去,現已七旬的高齡,務農在家,而其家無財產,子孫同衣而出。
方與在濟水南岸,從方與向東去,沿著濟水,行約三四十裡,便是泗水。
張希,是山陽名流張儉的族人;伊興與劉表是老鄉,其族兄伊籍現從劉表在荊州。
伊興怒不成遏,拔劍斫樹,怒道:“壞國度事者,悉此輩也!”
此時,他的一番話說出,情深切切,饒是袁遺已懷棄郡的決計,聞之也不由打動。
方與城下。
時近傍晚,曹操設席,給袁遺拂塵洗塵。
袁遺登堂見之。
考慮到與荀貞的兗州此戰,約莫終是還要借依袁紹之力,曹操忍住了責備袁遺的打動,殷勤地問過他路上辛苦罷了,遂緩緩說道:“我正欲遣曹純、滿寵等,往昌邑援助於卿,不料卿已至我營!現在昌邑狀況如何?山陽郡景象何如?徐州兵已至那邊?”
前漢建國的功臣中,有三大名將,軍功最著,彆離是韓信、彭越和英布。彭越,便是山陽昌邑人。伊興,這倒是以彭越自比了。
離西岸另有十餘裡,見有大群的百姓,男男女女,攙老攜幼,從泗水方向而來。伊興停下兵馬,喚來了百姓數人,扣問之,乃知高平、湖陸兩城,一個被破,一個投降,倒是已經皆歸了徐州統統。徐州兵不但已經開端渡河,並且前鋒已經上到泗水西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