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劉協拜彆,劉辯隨世人一同出了朝堂,徑直走出皇宮。

扭頭朝楊瓚看了一眼,劉辯先是朝他拱了拱手,隨後回身麵朝劉協,抱拳躬身,對劉協說道:“陛下明鑒,董卓亂政,導致朝綱不振。現在董卓伏法,大漢由亂而穩,恰是收攏民氣之時。臣竊覺得,誅殺董卓逆黨魁惡,勢在必行,與附逆無乾之家眷,可發配為奴,以示懲戒,卻不成輕言殛斃。三千餘人,乃是三千餘條性命,上天且有好生之德,陛下為君,當以臣民為念,搏鬥子民,不過自弱國力罷了!”

想來那刺客是發射箭矢以後當即逃脫,親兵們雖是死力想要將他找到並挫骨揚灰,卻那裡還能見到他的蹤跡?

剛走過兩條街道,目睹就要達到洛陽王府,策馬跟在他身後的鄧展俄然大呼了一聲:“殿下謹慎!”

端坐於朝堂之上,劉協低著頭,沉吟了半晌,才擺了動手,對劉辯和殿堂上的大臣們說道:“本日朝議且到此為止,眾卿所議,朕自有計算!退朝!”

說著話,劉辯又轉過身抱拳朝劉協深深一躬,對劉協說道:“至於蔡邕,乃是當今名流。其文章練達,才名遠播天下。文人樸重,董卓曾對蔡邕有提攜之恩,蔡邕伏屍慟哭,不過是因感念董卓恩典,與悖逆朝廷並無半點關聯。如果誅殺此人,恐怕天下人並非承認朝廷剿滅有罪,反倒會覺得朝廷容不得名流。敢問如此,何人還敢效命朝廷?”

如果朝廷決定將這些人連坐,長安城將會血流成河,骸骨各處。

“臣附議!”此時的王允,身為錄尚書事,掌管一朝國政,在朝堂之上彷彿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大殿之上的朝臣大多是唯他馬首是瞻,他起家反對劉辯的請奏,立即便有十多名朝臣起家附議。

“留下賈詡、庇護蔡邕,恰是要服天下之人!”王允連番發問,劉辯不但冇有被問住,反倒底氣實足的說道:“賈詡運籌帷幄,有經天緯地之才,用兵更是入迷入化,小王也曾數次吃過其苦頭。現在董卓雖已伏法,可西涼軍尚在,天下間擁兵自重者甚眾。用人之際,如何能將此治世之賢才誅殺於市?隻要賈詡願為朝廷所用,當可允他戴罪建功,其必感念朝廷恩德,死命效力!”

顛末官兵搜捕,布衣都躲在家中不敢出門。街道上一片空曠,劉辯與親兵環顧了好久,也冇見到刺客蹤跡。

劉協宣佈退朝,劉辯也不好再多說甚麼,不過他模糊感受的到,這一次,恐怕那三千多人的腦袋,是保不住了。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