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見人都來的差未幾了,也要開端正題了,說道:“各位鄉紳,勞煩諸位在百忙當中過來此地一趟。本侯在此賠罪了。”
“侯爺韜略之高,讓下官佩服。”陳宮讚歎道。
“本來如此,實在這施助是大功德的事情,既然大師都是非常困難,侯爺我也不能能人所難。”劉玉說道。鄉紳們也是神采一喜。
“實在都怪上任縣令白慈貪贓枉法才導致如此境地,禍首禍首就是這個白慈了。傳聞還形成了很多冤假錯案,本侯必然奏請朝廷嚴加查辦,不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放過一個好人。”俄然之間,劉玉語氣一轉,笑嗬嗬地對著鄉紳們說道。
“侯爺明鑒,百姓受災,我等也是備受煎熬。可我等也是因旱情所困,家無餘糧啊。有的更是入不輸出,朝不保夕啊。”領頭的那位鄉紳說道,其彆人也是連宣稱是,有的也在不竭抱怨。
陳宮也是暗自懊悔本身如何就冇有想到呢,看著劉玉也是眼冒精光。
“各位公然都是朝廷的棟梁,本侯代薄縣百姓謝過諸位了。來人啊,將諸位鄉紳的善行都記錄下來。諸位放心,本侯包管你們的善心會用到實際需求的處所,縣令大人也決定將各位的善行上報朝廷,要求朝廷嘉獎,並將此事雕鏤成碑文,建立於城門供子孫後代瞻仰,流芳百世啊。”劉玉說道。給了一棒子,最後還是要一顆甜棗的。
薄縣的各位鄉紳們一開端是不在乎這位新來的縣令大人,哪故鄉紳富戶冇有跟官府大人們有點乾係的。本來麼對於新官上任的縣令,鄉紳們如何說都要主動對其拂塵洗塵的。可陳宮這個縣令卻跟以往的縣令分歧,固然接管了鄉紳們的歡迎,但是對鄉紳們的一些表示置若罔聞。鄉紳們覺得縣令大人忙於政事、身心怠倦,需求一些“土特產”滋補身材,以是大夥就籌辦了一大份“土特產”來慰勞一下縣令大人。誰知陳大縣令去不遵循套路來,直接將送禮的幾人給抓了起來,還打了板子,完整不顧薄縣官民一家的良好傳統。固然過後陳大縣令冇有究查各位鄉紳的意義,但是鄉紳們分歧以為縣令大人跟他們不是一條船上的。
等鄉紳們都分開了縣衙後,劉玉與陳宮也再次回到了客堂了。
在場的鄉紳們都鬆了一口氣,隻要劉玉不打擊抨擊就好,賦稅甚麼的都好說。鄉紳們眼看也冇甚麼事情了,就告彆歸去籌辦賦稅了,劉玉也是笑嗬嗬地送他們出門。
“侯爺,那關於白縣令的事情?”此中有一個鄉紳摸索著問道,其彆人也是眼巴巴地看著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