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紘的觀點看似老調重談,但他落到了實處,不是空談道義。法家要求節製力越強越好,但節製力是要技術力量支撐的,一旦超越了這個限度,其投入產出比例就會急劇降落,變成勞民傷財。比如說聖旨通報,最快的就是六百裡加急,號稱十天以內,能將聖旨送到最偏僻的縣,但這背後是無數的驛夫和驛馬,三十裡一驛,天下有多少驛站,要養多少人,養多少馬?人要用飯,馬要吃草,需求龐大的投入。
孫策完整有些懵了,三國名臣武將中,除了徐晃、徐盛、徐庶幾限的幾小我以外,他也冇聽哪個姓徐的短長啊。郭嘉也很不測,他是潁川人,對世家名流比孫策體味,但他也冇傳聞徐璆的背景這麼強。
“先生,那我該如何做?”
“請先生指教。”
“這……有乾係?”
郭嘉安排的細作能深切長安刺探動靜,但這是用錢堆出來的,這一份動靜的代價很能夠就是跑死幾匹馬。國度能夠安排驛馬三十裡一換,他的細作不成能享用如許的報酬,就隻能不吝馬力的疾走,以期能夠早一天將動靜送到郭嘉手中。
孫策和郭嘉麵麵相覷。這內裡另有這層乾係?如果不是張紘說,我們如何能夠曉得。就算有細作,也不成能探聽得這麼細啊。我剛把徐璆趕走,朱儁就保舉徐璆為東海相,這清楚是對我不滿啊。
“徐州本是東夷,徐乃九夷之一,徐州及相鄰諸州都有大量的徐氏先人。他們或許冇出甚麼聞名天下的名流名臣,但是在處所的氣力卻不小,二千石也有好幾個。將軍如果想將來入主徐州,不宜與徐氏生怨。”
張紘收回話題,問郭嘉道:“你的細作很多,那你曉得朱太尉為甚麼到現在還不讓將軍進犯九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