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叫道:“既然如此,那誰才氣真正體味呢?”

獲得周瑜的鼓勵,蔡琰心中大定,上前一步,落落風雅,朗聲道:“為道。”

孫策舉起手,用力一揮。“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三重境地:為道而戰,為不戰而戰。”

“將軍何出此言?”張紘忍不住問了一句。

“如何才氣誌於道?”

孫策笑了。“蔡大師,不如你來解答一下吧。”

孫策愣住,目光炯炯地掃視一週,大聲說道:“人如此,國亦然。習武不必然要與人廝殺,習戰也不必然是要撻伐。剛纔蔡大師說,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庶幾近乎,但不忘戰不該該僅僅因為驚駭,更應當成為強國的一種手腕,正如習武之於人普通。人習武,國習戰,皆是行道之本。諸君皆是講武堂的門生,必然聽過不成勝在我,可勝在敵的事理。孫子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纔是用兵之道的最高境地。習戰不是為了戰,而是為了不戰。”

“這……”張紘轉念之間已經明白了孫策的意義,一時無言以對,卻有恍然之感。夫子說過,士誌於道,但他冇有明白地說誌應當如何誌於道。他當然能夠從其他的典範裡找出很多誌應當如何誌於道的來由,但他冇有需求和孫策在這類場合爭辯這個題目,何況孫策的設法何嘗不是一家之言,固然手腕有點鹵莽,乃至有些強辭奪理,用心卻實在良苦。

孫策再次點頭,回身看向張紘。“子綱先生覺得如何?”

世人連連點頭。不但講武堂的畢業生們獵奇心大起,就連張紘都被勾起了興趣,乃至另有些擔憂。官渡之戰,孫策擊敗袁紹,穩定了中原情勢,再次見麵時,他便較著感遭到孫策的心態與之前分歧。往好處說,是更自傲安閒了,不再像之前那麼嚴峻。往壞處說,則有些自大,不免專斷專行。他很想聽聽孫策這第三重境地的講解,然後加以評價,好讓孫策有所警省,不要太目中無人。

“明白。”有畢業生大呼道:“尹祭酒講兵法時,提及此言,我們都記得呢。”

孫策哈哈一笑,抬起雙手,表示世人溫馨。“請諸君稍安勿躁,容我拋磚引玉,略作講解。等我說完,如果哪位有分歧定見,歡迎斧正。”

過了一會兒,角落裡傳來一聲朗笑。“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孫將軍,此等高論,隻可對二三子言之,方能會心一笑。麵對這些俗人,你不感覺孤單嗎?”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