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袁譚在這裡,袁紹肩上的擔子就輕鬆多了。雖說袁譚曾經被孫策俘虜,但那一戰有運氣不好的成分。綜合他與孫策的兩次比武而言,袁譚或許不是孫策的敵手,卻有獨當一麵的才氣,乃至比荀衍還要略勝一籌。
袁紹與郭圖、沮授商討的時候,孫策也冇有睡。他已經養成風俗,一旦兩軍交兵,他根基不會解甲而眠,隨時籌辦應變。下半夜收到孫堅的動靜,得知徐盛衝破甄儼的阻擊,黃蓋又用石脂作保護,重創了甄儼的強弩陣地,順利度過淵水,他鬆了一口氣。
沮授哭笑不得,苦苦相勸。將才的確需求培養,但要分機會。就像煉刀需求耗損大量的鐵料一樣,熬煉一個將才也需求支出代價。如果有薄弱的氣力,不怕耗損,那當然冇甚麼題目,現在兩邊氣力相稱,勝負隻在兩可之間,合法儘力以赴,儘能夠闡揚每一個士卒的感化,又豈能以練兵視之?萬一折損太大,兵力不敷,莫非你還希冀這些將領能以少勝多?萬一這些將領被俘乃至陣亡,如何辦?
第一步戰術目標達成。
幾近在同時,全柔也向孫策請令,要求首戰。他受命守陽翟,成果麹義、荀衍都冇去陽翟,他白忙一場,反而錯過了汾丘和龍淵之戰,此次應當讓他先出戰,以作賠償。
袁譚的才氣哪兒來的?他也是在疆場上打出來的,而他的敵手就是孫策。他能生長得這麼快,和孫策這個微弱的敵手分不開。他山之石,能夠攻玉,要想成績一個將才,有分量的敵手就是像攻玉的治玉砂,必不成少。袁譚、荀衍的生長就是最好的例子。
兩人各執一詞,對峙不下,袁紹也很頭疼,冇法定奪。拖到天快亮的時候,前營的高覽來報,孫策的大營有動靜,彷彿有建議進犯的能夠,請袁紹做好應戰的籌辦。
但袁紹卻找不到近似的人。本來他也有的,麹義、審配都是合適的人選,但他們前後敗亡。高覽、張郃都有不錯的資質,隻是部曲數量有限,資格太淺,冇有拿得脫手的戰績,獨當一麵恐難服眾。袁紹不得不讓甄儼、荀衍為擺佈翼,彆離與孫堅、黃忠對陣。甄儼是冀北豪強的魁首,甄家部曲就有三千多,氣力不弱。荀衍則有潁川世家的部曲近萬人,不擔憂有人不平。
為了讓孫堅、黃忠順利完成合圍,孫策不介懷做一次偏師,管束袁紹的主力。隻要能取得勝利,他纔不在乎這些浮名呢,就算是被袁紹擊敗,吃點虧,隻要不影響最後的成果,他都無所謂。收到孫堅的動靜以後,他們估計袁紹會派兵聲援甄儼,決定往前壓,逼袁紹緊守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