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袁紹很自傲,長安朝廷不敷為慮,孫策也不是他的敵手,隻要他親身揮師南下,中原唾手可得。不但他這麼想,審配等人也這麼想,以是當長安產生水災時,冀州就是一粒糧食也不肯給。沮授多次建議改良與朝廷的乾係,借朝廷的名義與孫策對抗,都被袁紹回絕了。他也找過審配,審配一樣不予理睬。
他的確獲得了幾次大勝,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袁紹另有很強的反擊才氣,冒然追擊,一旦中伏,很能夠會被袁紹翻盤。
接連數戰,撤除當場殺傷致死的,孫策統共俘虜了一萬三千多冀州軍,實在又以審配的部下為主。濮口之戰,蔣欽襲營,抓了近四千俘虜。黃水之戰,又抓了五六千人。這些人都是青壯,當然能夠留下來做伕役,不過思鄉之情不免,他們的家人都在冀州,很難放心在中原餬口,今後一有機遇,他們還會流亡。比來為了把守這些俘虜,孫策可費了很多心機,僅是支出的糧食就不是一個小數量。
孫策靈光一現,提出了一個建議:換俘。
孫策現在不缺人丁,如果用這些俘虜來刺激一下袁紹,何嘗不是一個彆例。不管袁紹是真的撤退還是想埋伏他,都不能讓他走得這麼痛快,非逼他再戰一場不成。
不消郭嘉多說甚麼,俘虜們紛繁托那些信使傳話,求他們去找人。
總而言之,這封請罪書名為請罪,實在是嫁禍,把孫策推到火堆上烤。
但他也不能讓袁紹就這麼分開。袁紹氣力猶存,特彆是他本人並冇有蒙受真正的打擊,等他回到冀州,緩過這口氣來,說不定自傲心收縮,再次發兵南下。他不怕袁紹再來,但他不肯意遲誤時候,既然開戰,就要把袁紹打疼,讓他短期內不要輕舉妄動。
石韜心領神會,出營而去。等他追上袁紹的時候,那一百俘虜信使已經回營半日不足,孫策情願互換俘虜的事已經傳得沸沸揚揚,大家皆知。無數人圍在袁紹的中軍大帳前,有人苦苦要求,有的痛哭流涕,有幾個衝動的已經暈了疇昔。
一百信使帶著萬餘俘虜們殷切的但願,分開孫策的大營,追逐袁紹的雄師去了。
孫策與郭嘉、魯肅等人籌議,郭嘉一時也難以定奪,袁紹有能夠是真的籌算撤退,也能夠是以退為進,二者並不衝突。既不能讓袁紹就這麼走了,又不能中他的計,起首就要搞清楚袁紹的真合企圖,才氣有的放矢。但是倉促之間,他底子冇偶然候去搞清袁紹的實在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