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5.第975章 喜得周瑜[第1頁/共5頁]

有些事情能夠做卻不能夠說出來,刺殺孫策、諸葛亮這兩件事情恰是如此,不然絕對會是陳旭平生當中的汙點。

“若不早日擊敗聯軍,百姓們將會遭到更多戰亂之苦,這並不是我情願看到的事情。”

如此一來,周瑜如果不肯看到孫策以及孫氏名聲有損,就會極力禁止陳旭。

“如果公瑾降了秦王,並且以此為前提,讓主公包管護得孫氏一脈不滅,而後又有公瑾在朝中照顧,豈不恰是忠於孫氏?”

賈詡固然冇有明說,周瑜卻已經明白了賈詡的言下之意。

現在兩邊處於敵對方,除了像周瑜這類早有思疑的人,任何人聞聲了陳旭的話,能夠都會感覺這是誹謗計。

陳旭在心中暗讚周瑜才情敏捷,不過臉上卻暴露一副無法的神情,道:“並非我願如此行事,何如諸侯混戰不休,關中境內民不聊生。”

即使周瑜想要投降,也大可將孫權暗害孫策的事情公之於眾,如此一來,周瑜投降也就有了藉口,不會被天下人丁誅筆伐。

二者比武勝負各憑天命,但是派人刺殺、下毒,就有些下三濫,必定會被人所不齒。

周瑜斂容下拜,道:“瑜,拜見主公!”

周瑜沉默好久,才說道:“忠於伯符兄長,忠於孫氏。”

“如此一來,主公又何必再費經心機,將孫權毒殺孫伯符之事奉告天下?那麼,孫伯符以及孫氏的名聲,也能夠得以保全。”

隻不過周瑜真要那樣行事,對於孫策以及孫氏的名聲,絕對有著毀滅性的打擊。

而冇有識人之能,終究又被本身親手培養的人害了性命,從另一方麵來看,也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周瑜侃侃而談:“雖說兄長之死,乃是孫權一手策劃,隻不過此事秦王也脫不開乾係。”

“假定秦王將此事公佈天下,孫權當然名聲儘毀,東吳當然將會動亂不安,但是秦王也會揹負罵名,會被天下百姓指責為小人行動。”

賈詡春秋比周瑜大上一輪,並且本人更是聞名天下的名流,周瑜在麵對賈詡的時候,天然不會失了禮數。

如果周瑜真不肯投降,陳旭絕對會毫不躊躇將此事公佈天下,好引發東吳內鬨。

賈詡奉告陳旭,周瑜絕對不肯看到孫策在死了今後,仍舊落得一個識人不明的名聲,更不肯意看到孫氏名聲儘毀。

賈詡倒是持續說道:“隻要公瑾投奔關中,仰仗公瑾對於東吳諸將的熟諳,帶領關中軍擊破吳軍易如反掌。”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