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事者不拘末節,又何懼一時之得失?孫伯符正領兵攻打山越,即使主公與袁紹交兵,他也一定能分兵攻打豫州。”
那但是全部大漢屈指可數的大儒,門下後輩不計其數。哪怕是蔡邕這等大儒,他對於大漢的影響力,也涓滴比不上鄭玄。
對於諸侯而言,有了名聲就會有源源不竭的人才前來投奔。
都說汗青上劉備前半生四周流落,碌碌有為,一無是處。實在比擬起那些彆滅掉的諸侯,劉備卻在顛沛流浪的過程中,攢足了名聲。
身居被包抄的豫州當中,劉備想要生長起來非常困難。特彆是豫州大量百姓流入關中,冇有了群眾根底的劉備,更是再無生長強大的能夠。
劉備沉默不語,過了一會兒這才說道:“備向來以恩德結於四方,公孫伯圭不但與我乃是同窗老友,更是有大恩於劉備。”
“與之相反,主公為救朋友而落空基業,必為天下人所獎飾。有了名聲,何懼他日不能東山複興?”
“救濟公孫伯圭攻打袁本初,勝則能夠篡奪大片邊境,擴大權勢。即使兵敗落空豫州,也不過落空了一個桎梏、樊籠罷了。”
劉備亦是眉頭微皺,心中悄悄考慮:“憲和平常固然不修麵貌、放蕩不羈,但是碰到大事卻向來不會如此。莫非他的話語當中,有所玄機?”
名聲固然不是邊境,不是領地,偶然候這個東西的感化,乃至遠超邊境、領地。汗青上劉備前半生,固然冇有打下牢固的領地,卻獲得了比領地更加首要的名聲。
被諸侯包抄,境內百姓又非常希少。能夠說,豫州之地對於劉備來講,就彷彿雞肋普通,食之有趣,棄之可惜。
孫乾倒是厲聲喝道:“此事千萬不成,主公本就未曾占有全部豫州,再加上因為袁術之故,豫州百姓逃離故鄉者十有七八。”
簡雍的建議,無疑是非常大膽,乃至猖獗的。但是細細想來,這倒是劉備現在最好的前程。
劉備並不是個傻子,當初文昭封他為豫州牧,也不過是為了讓他,成為關中和其他諸侯之見的緩衝罷了。
劉備苦思冥想半晌,都未曾想到簡雍話中有何玄機,當即忍不住問道:“憲和儘管明言便是,何故前來考我?”
“更何況,豫州乃四戰之地,諸侯環顧。主公當今固然貴為一州之牧,卻被五個強大的諸侯所包抄,好似虎入樊籠,龍遊淺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