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等黔黎百姓怎敢妄議天子,公子談笑了。”中年墨客雖剛正,卻也不幸虧外人前講論天子,此時還處京都附近,如果言有不慎,百口遭殃,是以並不答劉誌所言。
卻見山腳下閃出兩人,一個十七八歲青年,臉孔俊朗,一個十四五歲少女,倒是嬌美無窮,恰是劉誌、趙嫣二人。
蔡邕所說的是如果此後天子刻薄聖明,能崇拜英傑,令人才暢意,不會墜入灰塵中而不為人所見,那麼德行昌大者便能建功封為宰相列土封疆,才乾超凡者放心享用榮祿接管恩賞。若真能如此,我怎還會死守費事卻不為成建功業,光宗耀祖,留下雋譽呢。
“劉兄,待得他日主聖治清,小弟定當竭儘己力,報效朝廷。”蔡邕回身對劉誌道。
趙嫣先前聽那中年人說劉誌好話,頗感活力,但聽到厥後,曉得其主如果痛恨梁冀,這伯伯不知誌哥哥也是悔恨梁冀,才遷怒誌哥哥。她生性良善,雖是父母亡故,而所遇之人如樊大嬸、曹騰皆對其關愛有加,而劉誌更是對她密意一片,對統統人皆以好處猜度,又感這青年非常恭敬,便也不計前嫌,看了眼劉誌說道。
此時正值中午,劉誌二民氣道本來昨日遇險後已過了一日,兩人昨夜便冇如何用飯,可此時卻涓滴不覺饑餓,真是怪了。但都覺應當吃些東西,便承諾了。
“本來是劉兄和趙女人,在此荒漠中相遇,實是有緣。”蔡邕見劉誌不肯說本身姓名,也不覺得怪,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