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洋表示得實在非常慎重,韓孺子隻是憑感受做出如許的判定,若不是張有才先提起,他不會對任何人說。
“奉告朕,你心目中的天子是甚麼模樣的?”(未完待續。)
這個範圍實在太小了,有損天子嚴肅,大臣們再度掀起反對聲浪,韓孺子一一辯駁,並且竄改主張,不去西邊祭天了,要來一次行走天下的巡狩,先去北方,再去東方,等天冷的時候南下,來歲春季返京。
天子親筆寫下密祝之文,放到柴堆裡,禱告上天護佑。
“那是當然,隻要事關陛下,半個字我也不會說,打死也不說。”張有纔將嘴快閉。
成果出乎料想,縣令完整做到了天子的要求:營地安排在城外,隻做了最根基的平整,冇有任何奉迎天子的花腔。
“該當從何提及呢?”
“你做得很好。你叫‘王平洋’,這不是本名吧?”韓孺子感覺“平洋”二字很成心味,彷彿專為安定東海而起。
韓孺子冷眼旁觀,倒要看看鄧芸能跟多久。
次日一早,韓孺子隻帶少量侍從登山,逛逛停停,傍晚時方到山頂,祭天的木料已經堆好,中間異化著大量油脂,以助燃燒。
“但願改正朕的這些做法,但是又冇法直白地說出來,隻好藉助中書省與全部朝廷的力量,是不是?”
王平洋是慈寧太後的遠親,算是天子的表兄,二十幾歲,讀過書,考中過秀才,是王家少有的識文斷字之人。
淩晨時分,韓孺子向遠處的侍從招手,隻要張有才明白天子的意義,攔住世人,對趙若素說:“陛下請你疇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