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一起,又是在悠遠的遼東,麵對的還是之前向來冇有打仗過的敵手,李藎忱絕對不會在洛陽穩坐垂釣台。
總該又輪到本身了吧?
蕭世廉的眼神當中,更多幾分躍躍欲試。
畢竟人們所能看到的,永久都是第一而不是第二。
現在大漢水兵承擔巡弋四海的任務,打造出來的戰船更是以速率快、火力強為首要特性,這能夠讓大漢的戰船在最短的時候內呈現在全部海上貿易航路的任何角落。
當時海上颳風波,陸師士卒在船艙當中東倒西歪,極大的影響了戰役力。要不是漢軍在設備上有著絕對的上風,再加上白袍都已經掀起了大動亂,漢軍的呈現更像是賜與仇敵最後一擊,恐怕勝負還得兩說。
假定是前者的話,那的確需求一個能夠服眾的主帥,比如蕭世廉和裴子烈。不消想,裴子烈身在西北,這任務必定落在蕭世廉肩膀上了。而假定是後者,那就得費事驃騎將軍乖乖坐鎮洛陽了。
李藎忱直接表示了水兵要和出兵遼東的陸師齊齊行動,王昌當然是慨然應諾。
終究提到水兵了,王昌精力一震。
“諸位愛卿感覺,此次誰掛帥更加合適?”
這個經驗,之前大漢在打擊林邑的時候就曾經吃過了。
水兵戰船的運兵才氣到底還是有限,並且跨海遠征,意味著所需求照顧的糧草、淡水以及各種火器都得翻倍,是以能夠裝下士卒的空間隻會更小,到時候大師都擠在一起,還不敷難受的。
大漢的水兵在這幾年間的擴大固然已經遠冇有當年來的狠惡,但是一艘艘大海船還是在穩定的下水的。造船產業為江南帶去了無數的失業崗亭、也動員著全部財產鏈締造了無數的財產,是以就算是水兵不要,造船工廠也絕對不能停止運轉。
這個任務必定要交給已經開端偏向於穩定性、大排水量、大船艙的商船。
是以想要趁著高句麗還冇有反應過來就一擊製敵,必須依托水兵。
不過打擊高句麗,水兵必定要在此中扮演首要角色的,這是當初大漢北伐的時候就已經肯定下來的,此時陸師就算是再有定見也冇的辯駁。
畢竟這個期間的海上貿易都隻是方纔起步,放眼全部天下,能夠和大漢相對抗的恐怕一個都冇有,是以商船上隻要裝上一兩門投石機之類的,並裝備兩三杆火槍,就能夠在全部南洋橫行無忌,畢竟他們要麵對的隻是一些劃著獨木舟的土著人罷了。光是依托撞船,就充足撞得他們人仰馬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