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冠也是按照珠子的多少表示職位的高低的,隋煬帝戴的通天冠,上有金博山等裝潢。他戴的皮弁也是用十二顆珠子(琪)裝潢(古時用玉琪,隋煬帝改用珠),太子和一品官九琪,下至五品官每品各減一琪,六品以下無琪。進賢冠,以官梁分級位凹凸,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五品以下一梁。謁者大夫戴高山冠,禦史大夫、司隸等戴獬豸冠。
高祖天子於武德元年(618)改以往的銀莬符為銀魚符。魚袋雖配發給四品五品職事官,但退體後要交回。三年後高宗天子人道化是調劑為五品以上薨亡者不須追收魚袋。鹹亨三年(672)令京官四品五品職事官佩銀魚。武前期間將佩魚範圍擴大至處所諸州長官,並於天授元年(690)改表裡所佩魚並作龜(因玄武與武姓相合),又初度規定三品以上用金飾龜袋,四品用銀,五品用銅。
章服軌製化以後,百官請緋、紫之服,必須顛末朝廷嚴格考覈,且根據官員的詳細狀況辨彆對待,夠資格者方纔授予。彆的,晚唐針對頒受章服混亂之況,進一步從體製上加以規整。
常服佩魚自隋代已初具形製,在唐朝卻經曆了一些風趣的竄改:
章服軌製是常服生長至必然階段的產品,是官員隨身配帶魚(龜)袋的軌製。《舊唐書輿服誌》:“自後(開元九年721)恩製賜賞緋紫,例兼魚袋,謂之章服。”隨身佩魚的目標,一是用它作為朝君應見的憑據,二是用來明尊卑、嚴表裡。
色彩從高到低順次為:紫——緋——綠——青(後改成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