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喬之前都是叫“陳教員”,看到這句,記者立即明白了她的態度,答覆道:“有甚麼題目?”
“我是要去找她,不過是為了替她爸爸申請法律援助,纔沒工夫和這位陳記者叫真。吃晚餐的時候,我問了你同窗,他們說之前有類似的案例,當事人拿到了三十萬的補償,這些錢充足他們一家還清負債、在縣城開一間小店了。”
“完整不獵奇,也冇想疇昔找她。我不記事的時候她就分開了,以是對我來講,她向來冇呈現過,我乃至不曉得她的名字、也冇見過她的照片。”
“我不清楚,很早之前聽奶奶說,她另嫁後住得不遠,有鄰居遇見過她。”
“我寫出的統統都是基於究竟,錄了音的。我做貧苦地區女性儲存近況調查是為了引發社會存眷,為弱勢群體做點事,冇有任何功利心。不曉得我那裡衝撞了你,不過你還年青,又是名校門生,氣盛是不免的,我也是從你這個年紀過來的。”
正低頭喝玫瑰烏梅茶的池喬見狀非常不解:“你為甚麼翻我的微信?”
記者的話不但滴水不漏、規矩又風采,還不留陳跡地往她和池喬有過節上指導,許是為了製止池喬截圖。
除此以外, 記者還附上了小女人和她弟弟的照片,固然是側臉, 但熟諳他們的必然一眼就能認出來。看到記者在文章的最後寫小女孩對黌舍的巴望讓她很痛心, 但這類征象在本地並很多見, 深切體味以後, 除了痛心,她也感到有力, 池喬一陣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