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成果編輯
天啟元年(1621年)瀋陽被後金攻占的時,一支由川浙兵構成的援遼雄師在總兵童仲揆、陳策等帶領下,推動到渾河,欲與瀋陽城內的明兵對後金兵停止夾攻。
八旗驍騎的衝鋒不堪於川東土司兵之鋒銳,數衝未果,這些土司兵雖人數少於八旗,卻都殊不畏死,構造嚴明,利用的又是上帶長刃下配有鐵環的奇特兵器,殊異平時明軍,使八旗軍極不風俗,打頭的精銳紅巴甲喇軍經惡戰被擊敗,當即撤退下來,八旗軍高低震驚!
傳聞城已被占,陳策命令還師。遊擊周敦吉等一再請戰,諸將衝動地說:“我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為!”
連厥後清朝史料也記錄道:“明之步兵,皆係精銳兵,勇猛善戰,戰之不退,我參將一人、遊擊二人被擒。”(見《滿文老檔》上,第117頁)“川虎帳甚堅”(清朝穀應泰《明史記事本末》[4]
兩邊血戰到天氣將晚,八旗援兵又趕到疆場!童仲癸見已方援兵遲遲不至,遂與部眾將士都抱成仁之心,決死回馬殺向數倍於已的後金軍,終究除極少官兵倖免回遼陽外,陳策、童仲癸與副將戚金、將領袁見龍、鄧起龍、張名世、張大鬥等大小將校共120多人全數義無反顧、悲壯就義。[1]
汗青評價編輯
厥後的清人魏源也感慨其為:“是役,明以萬餘人當我數萬眾,雖力屈而覆,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
但身經百戰,並接受過嚴格練習的八旗軍也是相稱固執,“卻而複前,如是者三”兩邊苦戰多時,固然土司兵們非常饑餓,而八旗雖以眾擊寡,卻仍然難分勝負。
這場驚天動地之戰,也引發當時朝鮮人的極大觀注,時任滿浦僉使的鄭忠信向李朝陳述中說“虜中言守城之善莫如清河,野戰之壯莫如黑山(即渾河)《李朝實錄。光海君日記》厥後也讚道“虜之死傷亦相稱,虜至今膽怯”。
就在北岸血戰之際,南岸以童仲癸、陳策帶領的浙江兵三千人也在離渾河五裡處佈列戰車銃炮,安營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