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題,雜作:一擬李白《當塗趙少府粉圖山川歌》;二“三江既入”解;三《禮記·王製》為殷製考;四“明堂”、“太廟”、“靈台”、“辟雍”異同辨;五六書轉註說;六平當“以經明《禹貢》,使行河”論;七擬張載《劍閣銘》;八擬王勃《宇文德陽宅秋夜山亭宴序》。

說好聽點叫中規中矩,不敢超越,說刺耳便是牆頭草,和稀泥。

吳侍讀笑道,“那本人本日可要好好品品了。”

第一題,四書文: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勝利也,煥乎其有文章。

寧王也笑了,“怪我,一向說帶你去,卻老是因各種事擔擱了。”他坐在中間,伸手抱過寧安,“明晚也有販子,麪攤也會出攤,我們再去。”這幾日京中堆積了天下各地而來的無數學子,夜夜販子都很熱烈。有猜謎的,也有當街比詩詞,書畫的。

第三題,試帖:賦得“士先器識”,得“文”字。

此事她還同青兒說過,與其今後找個不知秘聞的後母,還不如讓她做他們的後母。

周大人是學士,也是喜茶之人,聞言便道,“聽聞錢塘龍井可貴,本日竟能在攝政王府一品,甚好、甚好。”

柳兒重視到她手腕上的青紫,忙問,“這是如何了?”

寧王看著他們,神采陰陰欲雨。“你們便這麼想要延用這份考卷嗎?”

禾禾嘟嘴,“爹爹說要帶我們挖竹筍的。”他們已經兩歲了,說話已經很清楚了。禾禾說話比苗苗清楚,表達也清楚。

科舉測驗分為三場,一場考觀風問俗;二場考明經、三傳、史科、法律、書學、算學;三場考策問。題量大,內容深,如果重新出題,並非不成,隻是印製趕不上。

寧安不解,但還是走了出來。寧王將第一場測驗的試題給她,“看看會嗎?”

寧安驚奇,“那麼貴!”

科舉一事,原是太子賣力,因太子被禁足,寧王加封攝政王,攝政事,這科舉一事便落到了他頭上。

寧安附於他耳邊,“我去陪禾苗練字了,鴿子湯你記得喝。”

袁大夫查抄寧安的藥,停止血液疾病的藥中,被人加了桃仁。與湯藥中本來就有的甜杏仁稠濁在一起,又顛末炒至,很難辯白。

伍仁退出外殿,一個眼神,侍從侍女便捧著銅盆,端著衣衫出來了。寧王站起,伸直手臂讓他們服侍換衣。

“買入不過十幾、幾十兩,可若要贖身,便不是買入的價了。”青樓楚館不是一錘子買賣,十幾兩買入一個女子,養幾年,傳授一些陋劣的琴棋書畫,便能夠贏利了。反幾次複,一夜便能夠收一個又一個十幾兩。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