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部戰局來看,東線是一記凶惡的右直拳,西線則是刁鑽的右鉤拳。如果這兩大個人的明軍在中原實現會師,則更是不堪假想的成果。
至此,明軍在山東已經投入了四個軍,再加上跨太長江,進入江淮的滅朔軍,二十多萬的人馬,在東線構成了強大的兵力,似有直指京師之勢。
“在!”
明顯,數千馬隊全數出動臨時是不成能的,但以戰代練的話,也不失為一個儘快進步戰力的好體例。而每次出動三百騎,則是各方顛末計算和估計後,得出的成果。
對於明廷的官員,在竄改中要儘力適應;對於明統區的百姓,大多數都在竄改中獲益;而對於敵方,清軍則在竄改中感到了蒼茫、猜疑和驚駭。
“王戰!”
在濟南,由直隸和河南告急調來的清軍一樣冇法衝破剿朔軍安插的防備陣地,在壕溝、胸牆麵前,在火槍、火炮的打擊下傷亡慘痛。
再次的收縮集結,力度空前。清廷必須趕在山東明軍進逼京師前集合起足以與之對抗的兵力,二十多萬,清廷已經不敢說以一敵幾的大話。何況這並不是明軍的全數。因為,山東淪陷所形成的態勢實在是過於凸起了,重組防地的話,隻能是在河間(現滄州)。而要保持全部環抱京師防地的完整和周到,清軍便隻能放棄甘陝、山西大部、河南大部,將軍隊龜縮於直隸。
但明顯,漢中一下,西安便成為明軍下一個進犯的目標,既要策應河南,又要兼顧陝西。這並不是西安所駐清軍所能勝任的。
當運河被疏浚,明軍的艦船駛入黃河,蕩朔軍、征朔軍雲集於黃河岸邊,籌辦渡河北進的時候,沂州(臨沂)清軍既冇有充足的兵力來分派去戍守黃河,亦不敢北上夾攻濟南明軍,為了製止被包抄毀滅的運氣,隻好向西退入河南,然後再北返直隸或京師。
“趙明!”
跟著一聲聲報到,三百多人走出行列,昂挺胸,立於秋風瑟瑟當中。
清廷本來製定的重點防備分為三處,一是江淮運河;一處是荊襄,首要以河南綠旗再加部分滿蒙八旗,駐紮南陽;再以甘陝綠旗和西安八旗駐白土關,與南陽成犄角之勢,停止抵擋;另一處是天津,調拔禁旅八旗前去駐防。再輔以直隸綠旗兵,覺得京師樊籬。另有一處不是太太首要的。就是四川保寧,清廷嚴令高超瞻等人死防死守,也確切是抽不出兵將援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