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這也算是一塊遮羞布吧!被騙了,總比抵擋不住、無法撤退的好。
春破耕作,秋破收成,在軍事上向來是作為一種耗損手腕而利用。但明軍於永曆十七年(康熙二年)秋動的倒是一場範圍弘大的反攻,從川北、兩淮到山東,再到遼東,烽火重燃且更加熾烈。
皮島,在鴨綠江口東之西朝鮮灣,也稱東江。皮島東西十五裡,南北十裡,並不算大。但是,皮島位於、登萊、遼東、朝鮮之間,北岸海麵八十裡即抵遼東界,位置衝要。
以是,滿清要保持民氣,要包管人數遠過八旗的漢族擁清武裝忠心,就必須持續死撐著。重新攻占江南是不太能夠了,那南北分治也能使漢軍和綠營持續效命,持續著力吧?
“清軍軍心不穩,設備又差,兩個軍足以擊敗他們。”高岑嘲笑一聲,說道:“如果能在江淮清軍趕來前霸占沂州或是濟南,則山東局勢定矣,或可直取京師呢!”
光複大江以南後,清廷估計明軍要療養很長時候,或者是隻能在某一個方向上挑選守勢,而不是現在的全麵爆。
“高天子北伐滅元時,所率兵將也多是南人。”皮熊有些不悅地看了陳鳳麟一眼,說道:“聖上必已推測北地交戰所需的諸般物質,不會讓將士們有凍餒之苦,我們儘管放心兵戈便是。江淮清軍撤過黃河後,我們要對於的仇敵但是數量大增,不成忽視。”
就是靠著之前的餘威,以及吹噓和盛氣淩人。滿清以總數不過數萬的八旗軍隊震懾或勒迫著大量的漢族擁清武裝,獲得了天下。扯皋比作大旗,這天然是要諱莫如深,死力袒護的究竟。
誹謗計,反間計,看過兵法的都曉得,但在實際上又有多少人被騙呢?寧信其有,不信其無,防患於已然,在風雨飄搖的環境下,便顯得非常需求了。
…………
“北地氣候酷寒,到了夏季,恐怕我軍會有些不適吧?”陳鳳麟不無憂愁地說道:“於總兵所部倒多是山東兵,可惜在遼東難以調回。”
而滿清固然預感到明軍的大反攻。但卻不敢主動收縮防地,不敢逞強怯戰。因為這不但僅是民氣士氣的題目。另有更深一層的政治上的考慮。
而明軍也認識到了設備的換裝所帶來的後勤壓力。以是儘能夠地出產、囤積、采辦,並且儘量不動用全數的軍事力量。或是有管束有主攻,或是在部分地區展開狠惡守勢,總之是將本身的缺點儘量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