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衡講了一套遼州對知縣們考覈評定的標準,甚麼標準?用你們本身氣力說話。
以是,應當如何辦?
劉衡做新野知縣時,徐穆傑就是新野的主簿。以是,他不但說了本身的經曆,還將本身從劉衡那邊學到的經曆一起分享了。
“天然,如果持續三年評比皆是開端,那本官在吏部考覈時,也會給出下下考評。”
“既然諸位同僚都明白本官的意義了,那麼,我們就以新野和黃龍為例,等會兒請徐縣令為大師講講新野是如何做的。汪同知也會跟大師說說本年糧食減產,我們請了老農們彙總的經曆。大師聽完以後,各自按照本縣環境提交一份建言書。就按照本縣環境,想想有甚麼可做的。可教養有方,可養殖有道,可減產有術,縣內有土產的更要從速呈報。”
劉衡說完以後,看向統統知縣,“聖上對遼州寄予厚望,諸位想必都是為國分憂之心火急。本官不能冷了諸位為聖上分憂的一片熱血,更不能讓經心做事的同僚們寒心。本官初任知州,半夜夢迴,想到三年後吏部考覈,本官該如何為諸位同僚撰寫考語?”
並且,這些知縣們信賴劉知州這些話不是瞎扯的。聖上都嘉獎他清正廉潔、是個能臣了,戶部查賬的官員還剛走呢,誰不曉得劉知州固然吃相欠都雅,但是絕對不往本身口袋裡撈錢。最關頭的是,大師都曉得了,劉知州人家不缺錢,人家那夫人的確是善財孺子轉世的。
劉衡一番點評,十七位知縣就分紅了兩派,所謂先進鄙夷掉隊,任何時候,掛車尾都是讓人輕視的。康平知縣就感覺一下子,本身冇聯盟了。
對比吏部對官員的考覈標準,對比你們本身縣裡做出的成績,對比縣內百姓們的等候,每年先評出三位優知己縣。
“是,謹遵大人教誨。”十七個知縣齊聲答道。
冇啥好說的了,要想升職,就得好好做事。
“有誌者自有千方百計,偶然者隻會哀歎千難萬難。我輩為官一任,天然應當造福一方,方不負頭上的烏紗帽、不負朝廷的俸祿,不負聖上的希冀。”
這但是名副實在的名利雙收啊,知縣們如果不貪腐,一年一定能攢下一百兩,這可不是小數量了。
“我們不消跟其他縣比,就跟本身縣比。比如新野縣,客歲入糧多少,本年收糧增加了多少,增加了幾成。減產多的天然是大師興農之功。遼州將做三塊優知己縣的匾額,選出優知己縣後,本官就將這匾額親身送到優知己縣的縣衙去。待到三年吏部考覈時,凡是當選過優知己縣的,本官一概給出上上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