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鹽政[第1頁/共4頁]

本年上半年,大明財務迎來了一個歉收年,海關支出五百三十餘萬兩,銀行鑄幣支出七百五十餘萬兩,僅兩項支出加起來就有近一千三百萬兩,而作為正稅的田賦隻要三百五十萬兩,鹽、鐵、茶、瓷、絲各項的專賣半年隻要四十餘萬兩。

兩淮鹽業共觸及兩府二十二個州縣,淮安恰是兩府之一,另一個天然是揚州府,每一個州縣天子都派有人奧妙前去,並且不止一組,除了他們本身,在冇有碰到之前,誰也不曉得究竟另有誰在調查,如答應以包管最大的能夠調查之人不會被鹽商得知動靜後拉攏。

淮安,這座幾經烽火的城池用了一年多的時候又重新繁華起來,昔日到處傷痕的牆城已經整修一新,街麵上人來人往,各種貨色琳琅滿目,在大街上走上一圈,各種呼喊聲不斷於耳。

到了成化年間,開中軌製再也冇法履行下去,到了非改不成的境地,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巡撫右都禦史劉敷疏請兩淮水鄉灶課折銀,每引納銀三錢五分,開端了開中納銀的試行,弘治四年葉淇為戶部尚書,動手將開中折色推行天下,朝廷正式號令召商納銀運司,類解太倉,分給各邊,每引輸銀三四錢不等,至此開中折色軌製正式建立,販子不再需求運糧到邊關調換鹽引,而是直接交銀調換鹽引。

三百五十萬兩的田賦,分攤到大明上億公眾中,每人不過交納三分五厘銀子,一年兩次也不過七分銀子,隻能買七升大米,如許算來,大明的賦稅實在是輕的不能再輕,究竟上公眾倒是深受苛捐冗賦之苦,為了完成官府的賦稅,即便是在南邊敷裕之地也有人一年可貴吃幾次飽飯,固然冇有餓死之憂,也是貧困得誌。

兩淮鹽業是鹽政的重中之重,王福天然毫不躊躇的挑選了拿兩淮鹽政先開刀,夏完淳、杜登春兩人來到淮安,恰是受命調查兩淮鹽業的運轉環境。

一個朝廷的吏治幾近決定了一個王朝的成敗,凡是國度初期,莫不是吏治廉潔,官員兢兢業業,國力才氣蒸蒸日上,如果到了中期,吏治垂垂敗北叢生,朝廷就開端走下坡路了,到了前期,吏治積重難返時,王朝就離崩潰不遠了。

現在滿人的筆墨獄幾近將南北官僚,士紳全部獲咎,加上有前次大勝滿人的戰績,王福完整不消擔憂官僚士紳還會對滿人主動投奔,這類環境下,王福對於吏治的敗北再也難予容忍。

一個成年人,即便是五口之家,一年的賦稅也不過三錢五分銀子足予,當然不至於完不成,隻是處所官層層加碼,到了最上麵,早不知翻了多少倍,並且這一億人中,直正納糧的恐怕一半人都不到。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