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人掀起的這場筆墨獄風波,讓錦衣衛的活動大受限定,稍有思疑就被人告密抓捕,錦衣衛在接連喪失人手以後隻得謹慎下來,減少了在滿人空中的活動,邸報天然也冇法再傳到北方,多爾袞也算獲得了結果。
很多本來對多爾袞不滿的大臣在這類高壓之下無不向多爾袞低頭,紛繁向攝政王府表忠心,多爾袞的權力更進了一層,已經有人建議,將皇叔父攝政王中間的叔字去掉,變成皇父攝政王。
筆墨獄導致了北方大量冊本被毀,不過,大明一向是南邊文明聚集,清人能毀得了北方的冊本,卻毀不了南邊的冊本,對於文明來講是談不上甚麼喪失,北方大量的官員士子被連累,對於大明來講隻要好處冇有壞處,到了現在,除了那些已經斷念做漢奸的官員,幾近統統的士紳都心向南邊。
……………………
到了弘光二年的八月,告密之風仍然未停,多爾袞集大清權力亦一身,哪怕他此時做天子也無人敢反對,多爾袞才認識到不能一向如許下去。不然要將漢人官員和富人都殺光了,冇有這些漢官和富戶的支撐,大清朝廷莫非能希冀這些接受苛捐冗賦,窮得叮噹響的貧民支撐,他就是做了天子也冇成心味,多爾袞收回旨意,停息行筆墨獄,非嚴峻案情,喪心欲狂謀反者,官府不再受理告密,這輪文學獄的風潮才漸漸停歇下來。
筆墨獄的風波從都城傳了出來,各地官府都是大喜過望,“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這個年代,哪個富戶家中冇有冊本,隻要隨便一搜,天然能夠找出錯處,起首與官府不那麼密切的富戶成為處所官府的肥羊,隻要官府看上哪家富戶的財產,他們事前乃至不需求先找到證據,派兵一搜,天然各種證據都握在手中,直接便能夠抄家滅族。
被記錄的隻是一小部分,更多的富戶隻是接受了官府的藉機訛詐,費錢消災,在一輪輪的筆墨獄過後,清廷一向結據靠吃成本的財務竟然破天荒的好轉起來。
“這……”剛剛纔九歲的小天子望望多爾袞,又望望濟爾哈朗和一群喊冤的大臣,頓時不知該如何是好。
對於這些告密之人,多爾袞教唆順天府都要好生歡迎,一旦查到被告之人失實,頓時峻厲懲辦,即便是告密之人不實,也不消遭到甚麼懲罰,一時之間,都城大家自危。
不但是富戶,就是官員也相互傾紮起來,無數人被連累出來,很多人抄家滅族。弘光二年的六七月,清廷記錄的大小筆墨獄就高達千起,連累的人數超越十萬,殺頭之人不下萬人,更多人的處於流刑,要麼死於路上,要麼展轉到了熬到北方,成為那邊留守的滿人仆從。